一听来是取预定的猪肉,魁梧的老板便将剔刀斜斜剁进墩子上,弯腰从旁边拖出个背篓来。
背篓里也是塞得满满当当,最面上白生生的正是陈氏交代的猪板油。
“均是好肉,你们且看看”,说话间老板抬起背篓便将之倒在肉摊上。
油乎乎的手一一将肉块挑起展示给两人,“看看,不错吧?”
确实很不错,浅红的瘦肉、乳白的脂肪看着就十分新鲜。
见两人均点头赞同,老板便笑呵呵地道:“既如此,我便称重量了。”
。
肉铺的秤比普通的要大许多,老板先将空背篓吊起来,“唔,2斤8两便算3斤罢。”
然后将方才倒出来的肉一一捡进背篓,换上一个大秤砣,铁钩挂住背篓依旧轻轻松松地将之吊起。
“满满的270斤,减去3斤,一共267斤”,说着向两人展示刻度。
待两人看清了,才放下背篓道:“昨日你娘讲两百多斤,我便将好肉都留着,若是觉得多了,我捡些出来也无妨。”
“不用,便如此罢”,蒋晟回。
肉均是好肉,越多自然越好。
“行”,老板闻言乐呵呵地应声。
他习惯性在围腰布上擦着手上的油星,思索着道:“那便是......”
尚在计算,姜湉已脆生生地道:“9两又345文。”
又过了几瞬,老板方算出结果,见果然与她说的无二,便举起大拇指,夸道:“小娘子算得好快。”
姜湉矜持一笑,打开荷包开始数钱。
蒋晟从侧面看着她淡定的微笑和微微扬起的下巴,看似淡定实则心满意得,忍不住低头勾起唇角。
这次,两人倒没试图让老板转让背篓。
因家里本就有个专门放肉食的背篓,蒋晟方从车厢里将之拿出,老板便主动上前帮忙,还贴心道:“我来我来,莫把后生的手弄脏了。”
老板动作麻利,一提一倒便完了事儿。
“多谢”,蒋晟忙道。
“多谢老板您帮忙”,姜湉也笑着道谢,然后将数好的钱递给他,“老板您数数。”
“没错没错,吃好了再来啊!”
“好勒。”
取完猪肉,两人便去了菜摊。
相似的流程后,双方银货两讫,完成了交易。
此时,已约摸过了一个时辰。
两人便驾着满满当当的骡车往约定之地而去。
刚到没多久,陈氏母子俩也到了。
陈氏这次仅购买了线若干,细布、粗布各一匹,因家中积年尚存着绸缎、绢、纱、葛若干,倒是细布、粗布日常使用颇多所剩无几。
剩下便是棉花,虽才五十斤,却几乎填满了车厢。
要姜湉来说,五十斤不多一百斤尚少,毕竟之后如何还不知晓。
但依着陈氏所想却是尽够了,就算冬季来临一家四口加上蒋晟全换了新棉衣、披风、棉鞋等,也不过堪堪五十斤。她还寻思,即便事发来年应该也恢复正常了,到时候再将旧棉衣、棉被拿去重新弹制蓬松即可。
再有便是些许药材,均是配制好的成药,风寒几幅、腹泻几幅并几盒金疮药。
姜湉一一将之收入空间。
四人并未多言,再次去往西市。
这一次,蒋晟、姜湉二人则先去售卖器具的地界。
她要买的“大簸箕”、“大竹筒”、“粗碗”等皆在此处出售。
因买得多,店家还不同程度地给了优惠。
出了店铺,姜湉二人便往对面而去。
那边便是所谓的“地摊儿”区域。
当然并不是说它真的摆在地上,毕竟也缴纳了坐税,到底有个桌台及雨棚。
只是相较店铺,这里的商品便量少且杂,质量也参差不齐,但若是有耐心是很能淘出些好物的。
比如现在,姜湉便眼睛一亮,指着碗里深红色的酱料问摊主:“这是什么?”
摊主回:“豆瓣酱。”
想来是销量了了,好不容易才等着个询问的,还未等姜湉说什么,摊主便絮絮介绍道:“这是巴蜀地区的特产酱料。我家娘子便是蜀人,这酱本是做来自家吃的,今年做多了一些便放在此处出售。您别看它其貌不扬,做菜时若放一些特别开胃,您若是想要尝尝看,我给您便宜点怎么样?原本20文一瓮,如今18文如何?”
好不容易逮到个有意向的客人,摊主显然非常想促成这一单买卖。
姜湉一笑,说出来的话让摊主出乎意料,接着便喜笑颜开。
“给我两瓮!”,她说。
“好勒。”
摊主麻利地取出两瓮来递给蒋晟,粗瓮表面还绑着麻绳,只用提溜着顶端的绳套即可。
姜湉将钱递给摊主,正想说话,旁边却突兀地传来尖叫声。
她循声看去。
惊诧地看到旁边一男子居然紧紧抱着正在选购的女客,耳鬓交缠地......女客一边尖叫一边推拒着,然而显然力量不足以对抗,并未将之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