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进了白府才晓得,不过是白相用的障眼法罢了,目的就是要她前来,有事相商。
书房中,白相,大舅舅和四舅舅都在。
三人的脸色都不大好看,凤锦瑶觉着奇怪,难不成是朝局中又有人针对白家了?
却不曾想,是徐林的消息送了过来。
自从凤锦瑶一封书信解了白家的困局,而后又替白家找到了乔善见后,白相和两位舅舅都对她另眼相待,家中好些重要的事情都会与她说上一说,听听她的想法。
如今凤锦旭在金陵,凤锦霖在云起书院,凤海又在“卧榻”养病,自然能担事的只有她。
“老大,把消息给阿瑶看看。”
白相说话间,白大郎就将消息递了过去,上面详细的记录着凤锦旭在金陵城的一切。
越看脸色越发凝重,“若真如大哥探知所得,漕运司自上而下得贪污了多少!这可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养出来的蛀虫,如此大胆还无人能发现,两浙十三司的人全都不无辜!”
白相眼露欣赏,阿瑶这个孩子果然厉害。
仅从字里行间的话中就能算出大概,比眼前的两个儿子还要厉害些。
“阿瑶,若肃清的事情交由你做,你会如何下手?”
白相这话存了考验她的心思。
凤锦瑶陷入了片刻的沉默。
回想上一世,她死前漕运司也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的抓了几个不大不小的官来革职查办,威慑是有,但不足以断根,估摸着几年后的风头过了,贪污的情况又会再现。
略微思考以后就缓缓说道。
“孙女以为,堵不如疏,既然贪污的情况遏制不掉,索性换个法子,每年由宫中根据当年的收成定一个固定的粮食缴纳额度,剩余的粮食可以由百姓自行处置,或囤或买,都不加以干涉,这是其一。漕运司上下精简官员,只需设置必要的人和最简便的纳粮渠道即刻,这么多年设置了太多的关卡,官员众多不说,纳粮的过程也繁复,自然容易被人有机可乘,这是其二。最重要的一点,或许推行起来很麻烦,但或许可一劳永逸!”
“哦?什么法子?”
白相对于她提出的前两点都十分赞赏,听到可以一劳永逸这四个字,连带着旁边的两个舅舅也好奇起来,纷纷看向她。
“将官民矛盾转移到商民头上。金陵城本就是商贾豪绅所掌控的地界,四大家族在城中的威慑力远比官员来得大,与其让当地官员前后受困,不如放权。将纳粮一事交给他们来做,同样的,定额定量,多余的部分他们可以同百姓做交易。晴天备伞,饱带干粮,以商人的精明,自不会做亏本买卖,如此一来,粮多的时候也会存好,以备不时之需,还省了朝廷租借粮仓的钱。外祖父以为呢?”
第215章 放权
凤锦瑶的话,对于君主集权下长大的白家父子三人来说,都是不小的震惊。
若干年来,他们所信奉的道理就是将权利不停的集中到皇城,到王室,任何有威胁到皇权的势力要么被收缴,要么被扼杀,想她话语里面的放权是从未想过的。
白大郎眼睛瞪得生大,她这话的咂舌程度一点不亚于当初那封信,看着凤锦瑶的目光有些晦暗不明。
“阿瑶,可你想过没有,若是商人得利不肯再将权柄还回来,大晋的王法岂非受到挑衅?皆是又该如何去修正呢?”
凤锦瑶淡笑,“大舅舅,说句僭越的话,王朝不可能永远长盛不衰,否则前朝也不会被推翻,不是吗?与其想着如何利用王权压榨百姓,不如将权利交回到百姓手中,无为而治岂不是更好?”
这话说完,白四郎忍不住走到门前轻轻打开房门,四处看看,确定没什么人在附近,才压低了嗓子说道,“小小女儿,怎么能口出狂言?日后这种话可不许乱说,否则全家都要跟着遭殃了。”
于道理上,他不认为凤锦瑶说的话是错的,但于现如今的情况看,这些话说出来就是板上钉钉的僭越之言,要是被人扣上一个乱臣贼子的帽子,那真的是全家都不用活了。
看到两位舅舅的紧张,她明白自己的话是多么不应当。
可是两世为人,凤锦瑶心中对于世俗之见早已不在乎。
上一世的她亲眼见证奸臣当道,皇帝暴虐残忍,贤臣被驱逐,忠良惨遭屠戮。
说得难听些,凤家一门都是皇权下的牺牲品,若非挡了九皇子称霸天下的大业,怎么可能会满门被灭?白家也一样……
既然如此,那皇权在她眼里就不值一提,该利用的时候绝不会手软。
眼神坚定的看着白相,没有一点退缩,倒是白相被她这个十余岁的孩子给盯得有些头皮发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