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位大臣谁都不敢说话,云铮只好说道:“皇上,既然定国公已经先行带了一部分兵力过去了,只要现在调兵支援青庸关还来得及。”
皇帝见朝中一众大臣都不说话,只有云铮接了一句,更加气恼了。
“哼,平日里遇到点事就在朝堂上扯皮你们个顶个的厉害,如今出了这么大的事,你们都哑巴了?连一点主意都拿不出来?”
辅国公出列禀道:“皇上,我朝已数年没有战事了,如今大梁军队突然压境,打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边关到底是什么情况也不明确,臣等不敢轻易拿主意啊。”
众人听了他的话纷纷点头,谁都说不出什么话来,皇帝气得一把将茶碗摔在了地上……
裴逸犹豫片刻说道:“皇上,为今之计让文世子拿着令牌去调集军队支援青庸关,再让漠北王后一步领兵出战,景老将军和景小将军就让他们驻守清海关好了。”
“虽说辛首领使臣团如今在京城,不过清海关的防守也不能疏忽,不一定有不服从辛首领的部落趁火打劫来侵犯边关呢。”
他这番话基本上安排的面面俱到了,几位大臣听了都同意他的意见。
文泽是皇族中人,也是年轻这一代的栋梁,深受皇帝信重,也只有他去调集军队才能令人放心,至于云铮,他本就是第一代漠北王之后实力最强的武将,让他领兵作战也没什么问题。
众大臣纷纷附和裴逸的提议,皇帝思虑了半晌也觉得只能这样了,便开始下令。
天启十八年,大梁进犯大丽朝边关,皇帝封文泽为兵马大元帅,御赐虎符,可任意调遣东大营、西大营和神箭营的军队,率军北征。
漠北王云铮随后带领一队精兵也前往支援,史称北伐战争。
在御书房议完事后,云铮和文泽便回去做准备,云铮回了王府,便将墨烟叫了进来。
沈云溪见他一脸凝重,不由得问道:“出什么事了?”
“皇上今天在御书房召见文武大臣,说八百里加急密报,大梁十万军队压境,侵犯青庸关,这事我怎么都觉得透着古怪。”
云铮将今天朝堂上的事告诉了他。
“大梁军队压境?我还以为是犬绒人呢。”
沈云溪也有些不可置信,大丽朝自建立以来从未和大梁有过征战,就算边关冲突也不多,怎么可能突然集结那么多军队来犯?
“若不是辛伊在这里,我也以为是犬绒人来犯。”
云铮见墨烟进来,跟他吩咐了几句,让跟来的亲卫好好保护王府,只带了云七和云八出征。
“王爷,让属下跟你去吧,让云七云八留在王府吧,此去边关也不知是什么情况,万一有危险属下还能替你分担些。”
墨烟应了一声,却想跟着云铮去,这里有沈云溪在,她一个也能独当一面了,这里相对来说比较安全,应该不用他特地留下来。
“让你留着你就留着吧,如今辛伊在京城,也不知是什么情况,若有什么变故,云溪也有个得力的人可用。”
云铮在打仗排兵布阵方面显然是有优势的,他隐隐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执意让墨烟留了下来。
“你放心去吧,这里有我,出不了什么事。”
沈云溪怕他担心,拍着胸脯保证一定会护好孩子和府里众人,云铮安排了一天,将事情都安排妥当后,才拿着手令去军营点兵,在文泽走了三日后,也带兵启程,从另一条路赶往漠北。
文泽和云铮走了之后,裴逸一下子忙碌起来,他时刻关注着前线的战争,皇帝天天召见他商议朝中之事。
辛伊见过凉妃后,便在驿馆安心住了下来,跟皇帝上书说要一个月后才回归。
皇帝此时正焦头烂额忧心边关战事,也无暇顾及他,便随他自在就行,此时他还得拉拢着他,防止他再反叛。
第129章 入宫求见
文泽率领五万大军疾行奔赴青庸关,定国公柳连只带了一万人去了青庸关,加上原本的边关守军一万人,总共才两万人。
因为事情紧急,青庸关驻守将领苏良同时给漠北王府、定国公府以及京城发了密报,因此定国公得到消息比京城还早两天。
他率军赶到后,苏良已经和大梁打了几场遭遇战,一万驻军只剩了两千人,再晚一天,城门就破了。
好在定国公虽是文臣,当年也是探花,晚年对兵书也有所研究,打仗布阵也是会的。
他当即就整合队伍,让随行军医医治伤病,补充粮草,在城外布下机弩阵打了一场胜仗。
这一仗让大丽朝军队士气大增,当即就将捷报传回京城。
这次是六百里加急密报,当时皇帝正在早朝时收到了捷报,他大松一口气,当即和群臣分享了这个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