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小吃摊也慢慢走上正轨,每天高低能有几个收入,相当于额外又赚了点零花钱。
为了对得起初月开的这份工资, 兄弟俩也十分的尽责,从早到晚都在学校门口呆着,一直到学生们晚自习结束才收摊。
不知道是不是有兄弟俩看着的缘故,一直到放寒假,陈峰都再没有出现过。
*
寒假第三天,初月开始收拾行李。
奶孙俩个也有六七年没回过老家,初月打算今年带陈玲玲回去一趟, 顺便把正事给办了。
陈峰和王亚娟夫妻俩一心惦记着她手上的财产,等将来她离开了这个世界, 留下陈玲玲一个人,还不被这夫妻俩拿着亲情孝道的名义给压榨死。
干脆直接从源头把问题解决掉, 给陈玲玲换个户口。
原主娘家那边已经没什么人了, 唯一的亲兄弟一家,也在十几年前陆续染病死了。
初月打算把陈玲玲过继到原主兄弟家那边, 改姓方,单独一个户口。
这样陈玲玲以后就是方玲玲,跟陈峰和王亚娟夫妻就没有关系了。
另外,初月也会提前准备好资料,来证明陈峰和王亚娟夫妻俩没有尽到抚养的责任。
这份文件留给陈玲玲自己保管,万一将来陈峰和王亚娟要是拿出这一点来要挟要钱,陈玲玲也有应对的方案。
过继和改户口的事情,初月找过陈玲玲详谈。
陈玲玲并没有多考虑,痛快的答应了。
毕竟陈峰和王亚娟这对父母,实在算不上称职,并且对陈玲玲也从未尽过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要不是原主把陈玲玲养大,估计陈峰和王亚娟老早就把陈玲玲给送人了。
奶孙俩坐了第二天的火车回去,到了市里,专门包了一辆车到下面县城,然后找了一家酒店住下。
乡下的房子常年没人居住,肯定是不能住人的。
房子就跟人一样,需要一直保养和照顾。
不过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另外的原因,是初月不想在村里留太多时间。
乡亲们热心归热心,难保没有几个嘴巴欠的,她不想大过年搞得孩子心里边不舒服。
休息了一夜过后,第二天一早,初月就带上大包小包的礼物,跟陈玲玲一起坐车回了村子里。
乡亲们几年都没见过初月跟陈玲玲俩人,一个个热情的为上来,七嘴八舌的打听初月在城里做什么。
“阿峰跟亚娟夫妻俩个回来也不跟我们说,搞得我们也担心你,不过看你现在过的这么好,就知道肯定没受委屈。”
“老陈走的早,阿峰妈一个人把阿峰拉扯大,要是阿峰不孝顺,那还是人吗?不用阿峰妈说,乡亲们都能一人一口唾沫淹死他。”
“方婶跟玲玲都回来了,阿峰跟亚娟还有文轩怎么不回来?”
初月见乡亲们问题多得很,也没有一一回答,而是挑了几个无关紧要的回了。
“我今天还有事,要去村办一趟,回头有时间咱们大伙再坐到一起慢慢聊。”
初月给几个沾了亲的乡亲分了礼物,然后拎上礼盒,拉上陈玲玲去了村办。
按理说把陈玲玲过继出去这种事情,得有陈峰和王亚娟这对亲生父母点头答应才能办。
可村里人都知道,陈峰和王亚娟夫妻俩只喜欢儿子,不喜欢女儿,要是有机会把陈玲玲给过继出去,这对夫妻怕是第一个响应点头的。
初月抓准了这一点,再加上一点人情礼节,很快说通村办,帮忙开手续和证明。
接着初月又马不停蹄跑了原主娘家的村子,花了三四天功夫,才终于把两边的手续跑全。
方家那边已经没人,地基已经荒废十几年了。
村里都打算分给其他人家,现在初月冒出来,说要把陈玲玲过继到方家。
这即将分地基的人家自然不同意,生怕陈玲玲跟他抢地基。
初月也是耗费了两天才拿到手续,剩下的就只要跑一趟公家,把户口给该过去就行。
新户口本下来要一周的时间,初月干脆带着陈玲玲去市里住了几天。
一直到小年这天,才回县里取到了户口本。
崭新的户口本上只有一页印了字,后面都是空着的。
陈玲玲爱惜的摸着户口本,问初月为什么不跟她在一个户口本上。
“奶奶年纪大了,换户口有点麻烦。不过咱们虽然不在一个户口本上,但依旧是一家人。何况现在玲玲成了户主,要慢慢学着自己当家做主。”
初月打算等陈玲玲满了十八,就开始给她买房子和商铺。
以后不管有没有生意头脑都没有关系,只要不动产够多,就是把公司搞破产,也有钱去过优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