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枕东都(562)

这还不用挪地方,朝廷补偿了些地价给韩家,直接把“回洛仓”的牌子挂了起来。

这次单查抄个王守澄,他在京城宅子里的财宝和回洛仓里的粮食、布帛,就让户部大赚,刘麟真是对齐王心服口服。

熙熙攘攘的东都,并没有因少了个走私的鬼仓而冷清。

此时,东庄和绿柳庄里种植的白叠子已开出了一片片粉色花朵,在夏日炎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美丽。

黎川正和儿子黎海平一起站在田头,白叠子他们当异域花草少量种过,但没有种过这么一大片。

“阿爹,等到今年的种子出来,儿子就要去兰州种白叠子了。”

“胡说,好好的,你跑到吐蕃的地上做什么?我不信郡主会让去给蕃人种东西。”

黎海平乐了,忙解释道:“阿爹,小娘子说过,那里阳光比东都充足,她说,那里早晚要变回大唐的国土。”

“她说你就信?小女子只懂戴花,哪懂种花?更别说国土了。”

黎川擅种牡丹,他培植的双色牡丹是王公贵族们争相炫耀的珍品。他没见过小娘子,也是见过富贵家女子的的人。

儿子把这位小娘子吹得神乎其神,他是有些不相信,毕竟这些白叠子都是他父子俩带人种的。

黎海平亲眼见小娘子用竹筒做育苗杯,只用一袋原土就种出了稻苗,降低了植物移种水土不服的风险,这让他很受启发。

“阿爹,小娘子从伊州请回来的织匠很快就会到东都,他们种过白叠子,也懂得如何用绒花纺线,今年冬天,我们就有暖和的冬衣穿了。小娘子还说,我们能让天下人都穿暖,是大唐的功臣......”

“少做梦,多干活!”

黎川背着手,骄傲的挺直了腰杆,向棉田深处走去。

李奏第二次给张议潮写信的时候,顺带提了个请求,他希望能帮忙找到懂得用白叠子纺线的工匠,随信还赠送张议潮一包占城稻的稻种。

张议潮亲眼见齐王如此关心百姓吃穿问题,有慷慨的向他提供能快速成熟的稻种,这在沙洲这个缺少粮食的地方,这能成为有效补充。

他回归大唐的决心,已坚定不可动摇。

沙洲、伊州向西,就是大唐曾经灭高昌国、建立安西都护府的地方。

高昌国原本就会织棉布,只是吐蕃占领安西四镇之后,那里长期被吐蕃铁血统治,老百姓食不果腹,哪里谈得上发展经济作物?

算算时间,再过一两个月,从河煌回来的匠人就要到了,那时正是白叠子二次开花的时候。

今年冬天,东庄和绿柳庄的人,就真的能做到衣食无忧了。

第405章 皇宫里的工作餐

肃清王守澄余党、清查王守澄各处财产、查抄鬼仓取缔鬼市,似乎是突发事件,却又进行得井井有条。

相比在平康坊里喝闷酒的颍王陷入无涯之戚,太和殿里的圣上倒是轻松自在。

这段时间,他仍旧是夜间咳嗽不能睡,白日里缓过来,却因睡眠不好,一直都昏昏沉沉,但相较从前,已经好了许多。

只是因为长期咳嗽导致嗓子受损,而肺腑受损则需要调养更长时间。

外面的好消息连连传来,国库也因此平白增加了一年的收成,他乐得坐享其成。

刘弘逸每天上朝的时间都不短,好在他脑子好用,每天大臣们呈报了什么事、李奏怎么批示的,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一连上朝十四天,才到了中旬的休沐…

“圣上,齐王殿下年轻,他是不知疲倦,可大臣们许多上了年纪,他们有怨言啊。”刘弘逸挑了个让圣上高兴的话题:

“还有,为了接太和公主回朝的事,李相公就跟齐王争起来,说齐王好大喜功,置大唐安危于不顾。”

“太和公主是朕的亲姑姑,比不得那些顶着公主名衔和亲的宗族女子,她两个儿子都被杀了,按照大唐与回鹘的约定,公主没有子嗣,确实可以接回母国。”

圣上不以为意,刘弘逸却凑过去低声提醒道:

“李相公有怨言,这是好事。齐王不过是在您身体不适时,暂时代政而已,您还希望他事事得人心?

您想想,扳倒了王守澄,您得到了什么?”

朕得到了什么?

对啊!王守澄倒台,最大的受益人应该是朕才对,套在朕脖子上的枷锁碎了,朕应该坐在龙椅上指点江山,而不是继续躺在寝宫里。

圣上将为他捶腿的宫女推开,从榻上坐了起来,清了清嗓子道:

“朕的身子已经慢慢转好,再养精蓄锐几日,便能重返朝堂。”

“那是那是,只要您自己亲掌朝政,您这么多年来的治国抱负不就都能实现了?这会有人骂他,您刚好可以出来收拾烂摊子。”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