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他推门进来,里面的人都站了起来,裴煊笑道:“不是阿凛带着,我都不敢相信这是你的地方。”
李奏一撩袍子坐下,他也笑了:
“我也第一次来。这是萧崇义的主意,他说他父亲的馆驿也是这样,那日带我们进去的密室,其实另有出口,没让我们进去罢了。”
桌上放着个暖锅,暖锅分成四格,中间留了个圆形,那是用来放酒瓶暖酒的地方。
苏元枫将盖子揭开,四格汤底,放的料各有不同。他边往里下着肉,便笑道:“我家里那只馋猫,若是知道我们背着她偷吃暖锅,非得躲在被子里哭上三天三夜。”
阿史那.夔也被带了进来,玄慕忙在下手添了张鼓凳,笑道:“我师傅说,这次你立了大功,又任了新差,让你上桌一块吃。”
阿夔见萧崇义也坐在下首,也就不客气挨着他坐下。
只听李奏问:“东元邸店里现在怎样?”
“回公子,我们有人一直守着,没什么动静。现在城门也关了,就等明日钱箱出库。高袆的商事过所已经交给他了,改了名,一路过关卡到幽州都不会有问题。”
过所是官府开的临时身份证明,商人、赶考的学子可以凭“官府过所”,一路上对付身份检查,还可以在驿站便宜吃住。
阿夔去为高袆开过所证明,是因为元枫给他变了个身份,毕竟在京城里管得严格,苏家容不下那么多护院。
京兆府下设两县,城西为长安县,城东为万年县。
县衙、左右金吾卫、御史台的巡使,三方共同负责京城治安。其他两个招人容易,最难的是巡使。
因为京城官宦子弟就是治安不安定因素之一,御史台的任务就是管理那些闹事的官宦子弟,这得罪人的差事空缺了整整一个月。
原因就是,一月前,工部尚书的小儿子酒后发疯,把巡按判官给捅死了,最后以尚书儿子患有癔症,不了了之。
既然没人愿意干,苏元枫的推荐就很及时,再说阿夔原是苏家亲军的旅帅,让他担任还有点屈才。
御史台怕阿夔反悔,很快就发了刺牒,今日阿夔带着几个人已经到御史台报到。
阿夔任御史台巡按判官,阿南任了巡按支使,虽无官品不如流,毕竟在京城有了份身着差服,带刀出行的正经差事。
第二零四章 咏明德寺
在东都柜坊的后仓厢房里,几个意气风发的男人围坐在热气腾腾的暖锅前。
桌子够大,李奏让阿凛、阿冽、阿慕三个也入了席,很多年以后,有人回想起来,这是他们吃得最舒心畅快的一餐,也是这些人唯一一次,君臣尽欢。
十月里的庆成节,宫里银杏树的叶子才刚开始变黄,太和殿空荡荡的殿前广场,今日摆上了一排排的矮桌。
太和殿正殿里坐的是圣上、太后、皇亲国戚,殿外坐的是正五品以上的大臣。
大殿门口设置成了歌舞台,两旁乐工各有二十四人,舞者多达六十人。大家入场的时候,新编排的《长寿乐》,就已经在殿外奏响。
嫔妃、公主和贵女们的宴席设在偏殿,她们看不到歌舞,只能听到乐曲。但无需歌舞助兴,偏殿内衣香鬓影、环珮玎珰,自有一番风情。
乞巧节大家曾聚过,比现在人还多,这些贵女们虽然已经落座,仍找到熟识的人窃窃私语,像是几辈子没见面了那般。
苏洛泱独自坐在柱子边的一张台子旁,这里远离太妃、长公主们。
从进殿开始,她的心里就有一丝不为人知的感慨:
大明宫太和殿,这是文宗二十六岁以后,被宦官软禁致死的地方,如今却在此歌舞升平,庆祝他二十二岁诞辰。
“这位小娘子看着眼生,不知是哪个府里来的?”
坐在洛泱旁边的,一位高髻上插了很大朵绢花的小娘子问道。看她应该比和自己年龄相当,洛泱欠身笑笑:
“我姓苏,是刚从洛阳来的,所以并未识得。”
“姓苏?洛阳我只认得李留守的孙女李娘子,不知妹妹可知?”
那小娘子扇了扇手里的团扇,扇子上似乎熏了香,浓浓的麝香味扑鼻而来,差点让洛泱喘不过气。
“李兰枝啊,她是我女学同窗。不知妹妹如何称呼?”
“我叫贾文玉,京兆尹贾束是我祖君。”那小娘子用扇子掩着嘴,“吃吃”的笑起来:“原来李兰枝也上过学,上次我们比赛写‘咏月’诗,她可没说。”
旁边一位贵女笑道:“乞巧节洛阳上女学的,可被我们压得死死的,一个也没比过我们,李兰枝怎么敢站出来?”
旁边的女子都嘻嘻笑起来:“苏娘子,你算是逃过了,再别提上女学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