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枕东都(237)

可大唐石炭丰富,就我知道的石炭矿还有好几处,石炭便宜,我们可以用来炼铁、烧瓷器,还可以让大唐人用来对付越来越冷的冬天。

只要多想办法,吃的、穿的,我们都会有的。”

洛泱的话让李奏心情激动起来,木炭的价格越来越高,每到冬天,饿死冻死的流民官府都无法统计。

原以为这只能是天命难违,却不知洛泱告诉他,人定胜天。

洛泱抬头看着李奏笑道:

“六表兄不是还没到站起来的时候吗?石炭比木炭火力强而持久,可以得到更高的温度,炼出质量更好的铁。

而且,不用大量砍伐木材,我们在山里的金银铜铁矿开采冶炼,就更加隐秘。”

这个理由最充分,不砍树,就不容易引起外人的猜测。

“这是凤凰城按照溶解、过滤和蒸煮三个步骤,制出的细盐。”洛泱将案上的一个白瓷瓶子递给了裴煊。

“精盐?”

大唐已经有专门的盐田,更有五步产盐法:集卤蒸发、过箩除杂、储卤、结晶、铲出。

得出了世界领先的白盐,虽然盐颗粒大,但已经去除了大部分的杂质,口感也不再苦涩,并不想现代人想象的那么难吃。

洛泱只是让他们加入水后,多做一次蒸发,再把盐粒磨得更碎,就是看上起赏心悦目的精盐。

洛泱用手指尖沾了点精盐,用舌尖尝了尝,歪头笑道:

“户部侍郎表兄,您说……我能不能用我的精盐技术,跻身成为官府的榷盐商?”

第一六四章 迁识

裴煊、苏元桢离开洛阳五日后,“东都柜坊”开张了。

这次请的掌柜,姓忻名德,是柳青从长安城大慈恩寺开的邸店里挖来的。忻德经营的虽是寺庙开的邸店,做起生意却一丝不苟。

大唐两京周围遍布邸店,提供住宿、保管货物及收货的便利。

很多人在邸店里就以便宜的价,把货物卖给邸店,自己也不用愁销路,背着银两就可以打道回府了。

寺庙的邸店没有那么功利,他们甚至凭农户信用放钱。不过不是直接放钱,而是把邸店收来的作物种子赊给农户,到收成的时候,赊一斗,还两斗。

忻德就是做这样中规中矩的生意,竟能凭信誉好、薄利多销,物价跌的时候大量收进,物价涨的时候及时卖出,稳稳的为大慈恩寺挣钱。

只是,圣上今年颁了旨,不允许寺庙再经营邸店,慈恩寺的邸店就被一个大户收去了。

经营理念不同,忻德萌生去意。

刚好被出城办事的柳青遇到,他听说忻德是春秋范蠡之后,祖上避祸,全族改姓了“忻”,意在让族人“心上有斤两”。

柳青心想,幽州之行就看出小娘子是做大生意的人,她必然喜欢这样的人才。

便让忻德到洛阳将军府,报他的名字找苏小娘子。

忻德见是个小女子,本有些不愿意前去,可被柳青忽悠了一通,便决定到洛阳来探探情况。

让他没想到的是,他找的是苏小娘子,见他的人除了苏小娘子,还有过去的漳王殿下,现在的开国巢县公。

“若我们将一个有三千万缗的钱库交给你经营,你会怎么做?”

洛泱回想起自己应聘子基金经理的时候,这就是面试官问的第一道题。

三千万缗?

忻德头皮有点发麻:我这是要考户部尚书吗?这大约是朝廷一年的国库收入了吧?

“每年国情不同,商情亦不同,除了经商的基本品德,经营只有顺势而为,行如流水。”

这句话说了就像没说,却很合洛泱的心意。

他们现在手头没人,她又不便自己直接出面,以忻德以往稳健的运营方式,能把这么大一笔钱变成行如流水的现金流,那就是财富持续增长的保证。

有了人,东都柜坊就在洛阳不声不响的开张了。

忻德又吃了一惊,柜坊真不是皇子与武将联手,上演空手套白狼,他们的库里还真有真金白银。

苏小娘子还给他配了个女助手丁香。

忻德做的第一笔生意,是按小娘子的指示,在洛阳码头收了一船香料,他们私下里付的是黄金,这比以铜钱交易更能吸引那些番商。

第二日,丁香又来通知他,在码头接一船番商的珠宝。

忻德心里很快有了数:

大唐是番商的聚集地,因为货品太多,朝廷采购这些奢侈品有限,竞争非常激烈。大多是落选的番商,货品滞留在广州府,就会被民间的商户收购。

但民间持有金银相当有限,番商本国流通金银币,收铜钱回去没用。

现在市场上本来就闹钱荒,没有更多的钱来支付,只能以物易物,大大增加了番商买到自己所需商品的困难度。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