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燃从村长的脸上看到的满满的自豪,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他竖起大拇指,真诚夸赞道:“太厉害了。”
村长哈哈大笑,笑着笑着又落寞起来,叹了口气道:“可惜啊,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恐怕就要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都去大城市闯荡了,在大城市买车买房定居,连老家都不回了,更不用说学做花灯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了。”
肖岚慧宽慰他:“不会失传的,咱们三不就留在乡下了么。”
“是的,”张中原晃了晃手里的相机,“我们把这项绝活拍成短片,让它传承下去。”
“哎好好好,”村长欣慰地拍了拍张中原的肩膀,“就仰仗你们年轻人了。”
“仰仗你们年轻人了”,这是肖燃第二次听到这句话了,第一次是在他们村支书张明成那里,从这句话里,他听出了两位长辈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眷念,也感受到了他们寄予的厚望。
祠堂坐落在关山村中央,背山面水,明堂宽大,是先人们眼中的风水宝地。
如今保存这么完好的祠堂已经不多见了,上次来采风的时候肖岚慧就想进祠堂拍几张照片,可惜的是那时候祠堂恰好在修缮,她没能进入,这次还在门口,她就举着相机一通拍摄。
四人进入祠堂,便看到天井围了不少做鱼灯的村民,地上、桌上摆满了材料。时间已不充裕,三人赶紧架上设备开始拍摄。
镜头里,布满老茧的一双手用棉绳、细铁丝将毛竹青片一一固定,先制作出一副鱼骨架,然后把糨糊刷在强韧的绵纸上面,再把绵纸一层层粘在鱼骨架上。
把鱼骨架糊满,一只鱼的雏形便出来了。而后用毛笔沾上颜料,在干了的白色绵纸上画上漂亮整齐的鱼鳞,随后装上鱼须、鱼鳍和鱼尾,一个鱼灯便做完了。
工序看似简单,实则鱼灯足有七米长,两米高,因此耗费了不少功夫,直到傍晚才将两只鱼灯做完。
村长在一旁跟肖岚慧解释道:“原本里边放几十只蜡烛才是原汁原汁的鱼灯,但每年总要烧坏那么一两只灯,咱们这周遭都是山,太危险了,现在改成放灯泡了。”
肖岚慧笑着点点头:“与时俱进。”
晚饭过后,夜幕降临,伴随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嬉鱼灯”活动便开始了。
十人一个小队,扛起七米长的雄伟鲤鱼灯打头阵。
一个老农夫,左右手个拿着一片大铜镲跟在后面,走一步撞击一下,发出清脆明亮的“擦擦”声,他口中用方言唱着一只歌。
【元宵闹热,闹热元宵,
鱼灯明亮,明亮鱼灯,
穿花袄,闹元宵,
好日子就在明朝。】
农夫后边跟着各色各式五彩缤纷的小鱼灯,跟随着镲的撞击声和鲤鱼灯,穿小巷走大街,整个关山村都沉浸在元宵的喜悦之中。
肖燃和张中原分配到了一只小型儿童鱼灯,他跟在几个稚童后边,举着鱼灯跟视频通话那头的父母扬声喊道:“爸,妈,看我们的鱼灯!元宵节快乐!”
第52章 伊始
从初五开始,回乡过年的人陆续离乡,前往各个城市,奔赴自己的工作岗位。
元宵一过,随着最后一批人也背上行囊离开,新年氛围彻底散去,热闹一时的桃树山村,又恢复了宁静。
此时春忙还未正式来到,养鸡场还没正式运营,肖燃还能懒洋洋地过几天舒坦日子。早上他早就醒了,赖在暖和的被窝里不肯起床,捧着手机刷短视频玩。
偶然间刷到了一条本地旅行推荐视频,视频拍摄了元宵节那天市里最繁华的小吃街,滋啦滋啦的油爆声在耳畔响起,镜头推近,对准了一个煎毛豆腐的小摊,再拉近,给了香脆金黄裹满酱汁、撒了绿葱的毛豆腐一个特写。
肖燃不禁咽了咽口水,肚子也配合得“咕噜咕噜”叫了两下,原本打算省掉午饭,等到中午再起床,此时再也躺不下去了,利索地穿好衣服起了床。
肖燃下了楼钻进厨房,看到李春莲说的第一句就是:“妈,咱们做毛豆腐吧。”
李春莲愣了一下:“你想吃毛豆腐啦?”
“嘿嘿,”肖燃诚实地点头,“嘴馋了,要是没空就不做了。”
李春莲在围裙上擦擦手:“有空有空,平时倒是真没空也想不起来去弄。”
做毛豆腐的和做腐乳一样,都得发酵,前前后后至少得四五天的时间,就算是农闲的时候,一般家庭也懒得去折腾。
母子两人说干就干,肖燃立刻去杂物房找自家种的黄豆给泡上,先把豆腐做好。正值冬未散春未到的时候,气温低,黄豆得泡一天的时间。到了晚上,黄豆泡好了,一家三口早早地吃完晚饭,在院子里连夜做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