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给的太多了
次日, 春光明媚,威远侯一早便来到正德堂见德阳候。兄弟俩商谈了一炷香后,命人传王氏、世子以及徐建宁前来。
那王氏原想借病躲过这事, 然而她不亲耳听到总归是不甘心。最后她还是坐在椅子上,让人将她抬过来了。
威远侯当着德阳候的面,言简意赅的宣布过继徐建宁的决定。大家早已知道, 面色尚算平静。只王氏死死的盯着德阳候,恨他为甚不将机会给他们的三儿子,那才是他嫡亲的儿子。
可德阳候却是既欣慰又带着几分不舍的看向徐建宁。
王氏愈发生气,遂道:“他二叔, 过继一事, 时间仓促。我和你哥哥都身体不适, 建功也没见过这样的大事, 怕是操持不起来。不如清明节祭祖时一并再议。”
她一杆子就想把事情支到两个月后。威远侯对她已心生嫌隙,岂会被她拿捏。故而,他沉声说道:“过继之事绝无可能更改。既然大嫂不适, 那我去找族里的嫂子们帮忙吧”
他们徐氏在京城也有不少族人,虽不如侯府显赫,但亦在侯府的帮扶下,混得几个官身,能撑得起场面。
王氏闻言, 怒气高涨,她嫁入徐家三十多年, 贤妇的名声无一丝瑕疵。若是由其他族人来操持,她的脸面往哪里搁?
她只得掐着掌心, 咽下怒气, 强颜欢笑道:“哪就至于麻烦其他嫂子了, 我既是族长夫人,还是该我来吧。”
威远侯冷哼一声,又唤徐建宁随他一同回威远侯府选院子,选家具和摆件。王氏在一旁听着,把自个的指甲都掐断了。
侯府发生的纷纷扰扰已困扰不到林皓尘。此刻,他正站在月榜前,细看榜单。夫子已将月考前十命的试卷贴出来。
昨夜,他回雨花胡同后,夜访师父,想问清楚自己月考只得第二名的缘故。
陈老夫子道:“你还记得你第一天来拜师,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吗?不要急着问老夫答案,去看他们的答卷吧,必有可取之处。”
眼下,他看完了这些贴出来的答卷,各有各的优点,有的入题写得好、有的起股精彩、有的诗词漂亮……
林皓尘不由的暗暗提醒自己,切勿仗着前世的优势,小瞧了同窗。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对儒家思想有天然的感知和极高的接纳度。
“你的时文写得不错,破题很准。”周易学出声打断了林皓尘的沉思,他鲜少见到同龄人有这般敏锐的政治嗅觉。即使是世家大族出身,也需长辈手把手教。
林皓尘也在心里暗自感谢,那些年看过的XX王朝系列书,还有常年累月看的某某日报,让他窥到了上位者的心理。
然而,他深知,这些在周易学面前不值一提。他终于从谢京海那里得知周易学的身份:皇上的亲外甥,真正的权利中心。
林皓尘笑道:“比不得周公子,落笔如云烟,文章一气呵成。”这确实是他的真实想法。
两相对比之下,他也觉得自己的文章匠气过重。即使参加童子试,侥幸过了,后面的乡试和会试也难以胜出。
周易学也笑了,林皓尘的夸赞很独特,他竟从中感受到了真诚。于是笑道:“你不过是缺些沉淀罢了。不知五经你看到哪一本了?”
“正在看《尚书》。”林皓尘应道。《尚书》共有五十八篇,他预计用两个月的时间背下来。
周易学听闻后,暗暗心惊,这林皓尘背书的速度也忒快!他想了一下,说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这是《诗经》后面几篇里的一句话。《诗经》排在《尚学》前面,林皓尘既已学《尚书》,就该知悉《诗经》的文章。
“方命厥后,奄有九有。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林皓尘不慌不忙的应道。背书于他不算难事,难的是释义,有些释义比原文多出一倍的字数。
周易学这才相信,遂兴致勃勃的与林皓尘讨论昨日看到的一篇文章。
他的身边自然不缺探讨学问的人,然而那些人要么是固执的老学究,要么是阿谀奉承的清客。难得遇到林皓尘,不但和自己年龄相当,学问、为人、样貌都不错,他便有些稀罕。
自这日后,黄字院的人发觉,周易学和林皓尘时常在一起谈论,谢京海也像个小尾巴一样跟在他们身后。说起谢京海也是个奇人,他在乙班年纪最小,成绩最好。他们只能慨叹:优秀的人身边也都是优秀的。
且说这日放学后,宋嬷嬷来到雨花胡同报喜,说是威远侯府已唤徐建宁夫妻去布置院子,只待明日开祠堂禀了祖宗后,就搬过去住。如此一来,过继的事便是板上钉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