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教官顺势跟大家说了几句“好好学习”之类的套话,就得以顺利脱身,不过临走前还特意看了林薇一眼,他觉得这个学生班长还挺有一手的。
上午弄了阅兵式,下午学校也没让人闲着。
脱下迷彩服,重新换上校服的林薇又来到上午阅过兵的操场,主席台上拉开的横幅上面写着“青少年必上的三堂课”。
一个讲师模样的人拿着走音的话筒情绪激扬地在台上给他们洒鸡汤,中途也少不了作为样板的老师学生发言。
听着校长动情地讲述那个模范教师送了多少学生上了名牌大学,因为操心学生的学业,忽略了自己的家庭。
那个老师掷地有声地说道,“虽然我自己的儿子只读了中专,虽然我对不起自己的孩子,但是我可以说,对学生,我无愧于心。”
接着是一个女生上台,声泪涕下地讲出了自己的故事。
她父母都是残疾人,不能工作,全家靠做环卫工人的奶奶支撑。在这种情况下,她一边做家务活一边也没有耽误学习,考上了一中。
校长也在旁边进行补充,“黄灵娟同学从小学起,每天放学后第一件事是去菜市场......”
这几年很流行这种所谓的情感教育,用对家庭的缺席来凸显教师的敬业,用同龄人的苦难来告诫其他学生,你有这么好的条件,就更要努力学习。
跟身边多多少少被触动的同学相比,冷眼旁观的林薇显得有些不合群。没办法,虽然她不记得以前的她是怎么想的,但现在她是真心没有什么感觉,甚至反感。
等现场气氛被烘托起来了,之前的那位讲师再一次拿到了话筒,不过这一次他手里多了几本书,名字就叫做《青少年必上的三堂课》。
所以一切的感动都是为了卖书?
林薇回家跟父母聊起这事,才知道能够在这种场合上台对老师来说也是一种荣誉。
那位上台的老师还是不知道打败了多少竞争对手才争取到这个机会的,林薇是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等经受了学校安排的身心教育后,高一新生才算是正式进入了学习,新生们正在努力适应和以前截然不同的高中学习生活,为此疲于奔命。
一班都提前上了大半个月的课了,自然就省了这个环节,甚至还有多余的精力放在其他东西上面。
一起学习了一个多月后,何心怡在一班以原来六班同学为基础同时收纳新成员,迅速建立起了新的八卦中心,该中心主要工作就是共享小说和追星资讯。
前面一个工作现在越来越红火了,校门口有一家金榜,胆子和荷包日益充裕的高中生们,有好几个人在那里办了卡,使得中心的资源得以扩充。
而且现在还分为两派,买书派和租书派。
买书派以花火和二飞以及各种五元的散装小说为主,一般几万字左右。都是校园恋爱或者青春伤痛文学,内容一般比较清水纯洁,基本上跟初中的口味保持一致。
但是租书派就不一样了,他们看的是跟字典一样厚的大部头小说,两三百万字的那种,因为书店是按天算,为了节约钱,基本上一天就能看完。
关键是内容也复杂了许多,林薇有一次看到了一个熟悉的书名,抱着重温经典的心理问何心怡,“这本书能借我看一下吗?”
何心怡看到林薇手里的书,没有像以前一样一口答应,而是急忙抓回这本书,把头摇得跟个拨浪鼓一样,“这不适合你,你换一本。”
这似曾相识的对话让林薇差点以为进入平行时空了,她再一次确认书名,这确实是本言情啊。再说就算不是言情,可从初中她叫破那篇同人文开始,何心怡就把她当作同道中人了。
林薇不解道,“哪里不适合?”
“就是不合适,你不应该看这种。”何心怡把书抱在怀里,一副誓死守卫的样子。
林薇试图说服她,“可是我以前就已经看过了,就是有些内容不记得了,才想复习一下。”
何心怡有些犹豫地确认道,“真的?”
为了证明,林薇把努力想起的主角名字和几个剧情说了。
听了林薇的话,何心怡长舒一口气,看她的眼神就变得微妙,用一种原来你是自己人的态度把书爽快地给了她。
林薇狐疑地抱着书回去,等她在这本小说里面看到了许多印象里没有的内容,她才明白何心怡是在闹哪一出。
可怜林薇上辈子高中的时候被管得很严,根本就没有机会接触这些。
后面工作后,才有了看小说打发时间的习惯。而那个时候基本上都没有接触实体书了,都是在网上看得删减版。
林薇津津有味地补上了没有看过的部分,甚至还发现其中应该还有两段精彩内容的书页被人撕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