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宋玉青已经不需要再受原生父母的要挟,可面对如此哭闹,他也是烦不胜烦,有些茫然。
像那种情况,他知道他可以雇佣人手,强制抢走自己的户籍销毁,可若真动起了武力,无论这件事情谁对谁错,最后的舆论都会一边倒的骂向自己。
若不是无计可施,宋玉青是真不想因为舆论而搬离这里。
而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宋玉青与面前老人有了一面之缘。
老人是宋家村族长,在宋家村内有着一言九鼎的威慑力,那时宋玉青被原身父母缠的心烦,心里窝着一团火真打算用伤敌一千自损五百的招数来决裂呢,刚好老人不知被哪位村民叫来了,再然后等她问清了前因后果后,竟真的公公平平做起了裁判。
宋玉青一点损失都没有的拿回了自己户籍,最后还连带着在全村人的见证下,看这位老人震慑着原身父母发誓以后绝不再招惹自己……
说不感激是假的。
宋玉青这人最怕的就是欠人人情,所以后面几年,他在苍山县撕掉伪装站稳脚跟后,就一直在等着这位老人向自己讨要人情。
然后他等啊等,等啊等,时至今日,整整七年,这位老人终于想起自己的人情了。
第39章 蠢蠢欲动
堂屋里,宋玉青正襟危坐,一板一眼的与对面老人寒暄起了生活日常。
两人从早上喜欢吃什么餐食,聊到子孙小辈文学教育,再聊到县城哪家刚开的铺子红火,村里哪户人家刚买的牛车……
就在宋玉青微皱眉头,耐心耗尽的前一秒,面前老人轻咳一声,终于面带窘色的说出了来意。
“宋哥儿,可曾想过婚配。”
“什么——”宋玉青缓慢抬头,有些怔愣。
这是,仗着恩情想插手自己婚姻?
“未曾!”
他语气生硬,脸色变得不太好看,显而易见的排斥。
“我从未想过成婚。”
所以你们一个个都别想打我主意,想都别想!
老人听出了他话里意思,沉默几秒,干脆也不绕弯子了,和盘托出。
“宋哥儿勿怪,老身没有恶意,我今日之所以问这些,全是因……”
宋玉青坐在位上听老人讲述缘由,面色也由刚开始的不悦转为平静,再到后面更是变成了十足讶异;
“族长,您是说——”
他声线不自觉拔高,话里也带了几分不确定;
“您想让您家的孙女……入赘?”
老人此时已经调整好了心态,见宋玉青震惊,她还好脾气的点点头,又跟着重复了一遍;
“对,我想让我家孙女入赘。”
宋玉青;“……”
心情复杂,一时竟不知该说些什么。
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也简单,大体意思是,老人家里头有个才情出众的孙女,从小不通俗物就爱读书,这读啊读,读啊读,读着读着就考上了秀才,然后她还想继续读下去。
老人也是想接着往上供的,毕竟农户家里出个读书人不容易,也许这供着供着,一不小心就光宗耀祖了呢……就算不会如此幸运,这家里头出个读书人总是没坏处的。
然而,想是这样想,做她还没做呢,家里头就开始闹翻天了。
大家吵闹的理由也很简单,就一个简简单单的“钱”字。
她家孙女前面读书是在族学里读的,学费低,书费少,就连考秀才的那场比试都是就近县城,没有路费,没有住宿,是以,这般花销家里头还没人叫嚷。
可后面若继续供下去,那可就和前面的情形不同了。
秀才好考,含金量也不高,可成了秀才后,若再往上考,那便是举人了。
举人含金量高,半步官身,且也有面对县太爷只敬不跪的特权。
谁不知道好啊?可难考啊!
不说宋族长本人就一辈子停在秀才阶段,就说想考举人,那得需要多少投资啊?
秀才和举人的差距如同鸿沟,而这些鸿沟还不只需要读书人的努力,它需要金钱供养,需要大笔大笔的银子砸下,且掏空家底砸下后,还不一定能听到响声……
没人愿意拿自己辛苦挣的银钱,去供别人博未来,哪怕这个人是自己家里头的侄女小辈和女儿也不行。
是的,就连孙女的亲生父母都不乐意,因为他们除了这个爱读书的长女之外,还另有一儿一女,承欢膝下。
十指有长短,人心有偏向,论起情感,这后头生的日日围在身边撒娇耍闹的儿女,可比每日只知道钻在屋里死读书的长女亲近多了,是以,放弃掉费钱长女,也似乎在情理之中。
这父母自个儿都放弃了,那就更别提关系更远一层的姑姑表亲了。
没人有资格指摘他们不愿付出,这毕竟不是她们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