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看见陆锐那间精心打理过的屋子后,心里更是二十分满意了。
因为陆锐的房间,都是按照陆锐的喜好来布置的。
书架、床,都是最流行的款式,深蓝色的床单是陆锐喜欢的颜色,靠窗的书桌上放着一束在山上采的野花。
陆母一眼就看出,插花的方式是经过高人指点的,无论是颜色,还是花型的搭配,都很优美自然,带着一股底蕴。
虽然七十年底,很多文化都断层了。
可陆母毕竟是民国时期出生的人,陆母从小接受的教育就很好,还会说一口流利的的俄文,陆母的教养和审美那可是一等一等的好。
见沈赢对孙子也体贴入微,又有很好的审美品味和文化水平,能不满意吗?
漂亮聪明,有文化有能力的人,在这个时代可是很稀缺的。
“你和谁学的插花和画油画?”陆母随口问道:“教你的老师很厉害。”
“油画是小时候跟着扫盲班的老师学的。”沈赢早就准备好了借口:“当时那个扫盲班的老师就住在我家里,听说是美术学院的教授,教了我一阵子,我自己喜欢的很。他走的时候,还送了我几本画画和插花的书,还有一些油彩。我在乡下的时候,看山上有野花野草,就喜欢跟着书上学画画和插花。”
陆母听了,也没觉得不对劲儿。
扫盲班那是国家为了提高人民百姓的知识水平,统一开办的,当时她也响应号召去当了扫盲班的老师。
虽然很多人也就随便学学,但陆母也遇到过知道文化知识有多重要,而努力好的的好学生。
比如她有个扫盲班的女学生,父母在民国的时候,是天桥说书人,后来战乱死了。
自己带着十几个孤儿讨生活,但为人机灵善良,解放后进了扫盲班,从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变成了有学问的新一代。
还因为勤奋好学这个优点,在国家刚刚实行挑选街道积极分子,为街道的乡亲们办事儿解决苦难的时候。
那个女学生就积极入选,现在十几二十年过去了,都干成了街道办主任了。
这样的人,不仅陆母认识,沈赢也认识。
农场的会计卞梅香,不也是靠着积极努力好学的精神,从旧社会的勾栏女妓,变成了新社会的会计吗?
“你也是个勤奋好学的。”陆母对沈赢露出了见面以来的第一抹笑容:“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无论咱们生活在哪里,都不忘学习进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这是很好的优点。”
陆母生活在京城,对于很多政策和风向,那是第一时间就知道的。
还有些委婉的对沈赢说:“以后有机会,说不定你还能考个大学,当新时代的大学生。”
现在是76年的初冬,距离77年恢复高考,只有短短一年的时间了。
而且很多重要的决策,都会提前商议敲定要不要实行?
所以陆母现在能说出这些话,也不奇怪。但她没说太明白,因为政策还没下来,她就想看沈赢会不会领悟她话里的意思了。
沈赢笑着点了点头:“如果有机会,肯定是想当大学生的。”
顿了顿,沈赢又说:“我们农场那边,每年也有工农兵大学的举荐名额。”
陆母听了笑容加大,她喜欢懂得学习进步的人。
也并不认为女人结了婚,就要被拘束在家里相夫教子。
新时代的女性,是能选择自己想过啥样的人生,国家也一直在鼓励女性学习进步……
婆媳两人从陆锐房间退出来的时候,隔阂已经全没了,甚至还亲昵的手挽着手。
陆父见了也很高兴,他的妻子一直是个识大体,从来不会胡搅蛮缠的人。
现在儿子也娶了个集美貌和才华于一身的媳妇儿,他能不高兴吗?
难怪莫国章对沈赢这么称赞。
等见了莫国章,他得好好和对方唠叨唠叨自己这个优秀的儿媳妇儿。
还是他儿子有眼光,娶了个这么优秀的媳妇儿!
晚上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吃了一顿饭,因为婚宴是定在明天进行的,所以今天注定比较忙。
让沈赢没想到的是,方正业在天黑的时候,还找到了家里来。
“沈场长,您要的塑料薄膜全都准备好了。”方正业把包在怀里的塑料薄膜递给沈赢看:“你看看,质量合适吗?”
方正业很宝贝的揭开过着塑料薄膜的布袋子,特珍惜的拉了一点塑料薄膜给沈赢看。
“透光、耐用,保温这些性能我都测试了一下,应该和你想要的结果查不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