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饥不择食,他们向来也不会如此的狼狈。
而此时,他们也没有一拥而上,而是静静的站在一旁,等着妇人和小姑娘分来的包子。
包子一到手,他们就狼吞虎咽的吞了下去。
每一个人的脸上难的有了一丝丝的满足的笑容。
就连最后店小二从马车上卸下来的包子,一个也没有剩下来。
看着他们吃的香,苏瑾下意识的摸了摸自己的肚子,这是头一次看着别人吃东西比自己吃都要高兴的时候。
“谢谢两位恩人。”
吃完后,流民们突然间又是齐齐的跪了下来,对着苏瑾和朱雀儿磕头感激道。
“哎,你们快起来,快起来!不用这样的。”
朱雀儿忙道。
自小到大,她虽然贵为朱家的小姐,但是还未从受到过如此的待遇呢,瞬间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对啊,你们都先起来吧,如果一直这么跪下去的话,我们以后可就不管了。”
苏瑾微微一笑道。
听到此话,流民们才相视一眼,不得不相互扶持着,纷纷站了起来。
“苏瑾。”
就在此时,朱雀儿却是悄悄的拉了拉苏瑾的衣袖,把她拽到了一侧。
“怎么了?”
苏瑾奇怪的看着她,不知道朱雀儿想说些什么。
朱雀儿瞧了瞧那些流民,略有些担忧的低声说道:“苏瑾,虽然我们帮他们几次,也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你看这么多流民呢,一天两天,我们还能坚持的住,可是时间一长的话。就算是家里也座金山,也是吃撑不住的。再说了,你也应该知道我们朱家的情况,我每个月的银两也是不多的。”
听到此话,苏瑾自然也明了的点了点头,才又道:“让我想想办法。”
思量了片刻,苏瑾才走了回去,转头看向那些流民,走到了那妇人身边,关切的问道:“小嫂子,你们都是从河北来的吗?”
“是,小恩公。”
那妇人点了点头,一提起此事,深情都变得黯然了许多。
说起河北来,苏瑾也突然间想起了另外一件事情,不禁疑惑的问道:“之前河北水灾一事,我倒是听师兄说起过,早在一个月之前,朝廷就派了钦差大臣过去,还带着不少的赈灾物资。”
“这件事情,我也听大伯提起过。”
朱雀儿插话道。
可是,听到苏瑾和朱雀儿这么一说,那妇人脸色瞬间变了变,一副支支吾吾的样子,明显像是有什么难言之隐。
“小公子,你就别问她了,有什么话问我吧。”
此时,一名上了年纪的老者突然间走了过来,神色明显有些愤慨的说道。
见状,苏瑾更是心中起疑:“其实,也没有什么,我只是奇怪罢了。”
“有什么好奇怪的。这一次从河北来的,可不止是我们这些人,后边还有许多呢。到时候,怕是整个长安都容不得我们。”
一说起此事来,老者就是没好气道。
见此,苏瑾更是奇怪,暗自念叨:“不应该啊。”
“这有什么不应该的。洪水一过,颗粒无收不说,官府衙门不但没有帮扶。反而还要强制着我们征税,你说说,我们如今一口饭都吃不上,还怎么交粮?”
说着说着,老人也开始泪眼婆娑了起来。
苏瑾一看,明显就是另有隐情!
第461章 人心动荡
“这怎么可能!”
一听此话,朱雀儿蹭的一下子睁大了眼睛,说道。
“这怎么不可能呢,我们都是证人!如果不是官府逼得紧,我们这些人,老老少少的,又怎么会拖家带口,背井离乡的跑这么远来?”
见着朱雀儿如此的反应,老者也顿时急了。
“那钦差大臣呢?你们可曾见过?”
苏瑾倒是显得冷静的许多,直截了当的问道。
“见过。”
妇人看了其他流民一眼,弱弱的点头应道。
“那你们为什么不直接去找钦差大臣?”
朱雀儿直接问道。
可是,就在此时,苏瑾就隐隐的意识到了什么。
毕竟,人间的疾苦,她也曾亲眼所见过。
至于百姓们曾言的「官官相护」这个道理。就算是别人不说,苏瑾也是心中了然的。
“我们倒是很想去找,但是呢,我们这些普通百姓,就连衙门的大门都是进不去的,又怎么能见着什么钦差大臣?”
老者一听,竟也忍不住冷笑了起来。
其中的讽刺之味,任是谁也听的分明。
就在朱雀儿刚要反驳什么,一名看起来有十五六岁的孩子突然间冲上前来,满脸上都是写着不高兴:“我爹去了那衙门,出来的时候,满身是血!娘在家里勉强的着凉了几日,爹的身子就凉透了!后来,娘伤心过度,就直接投了河!自从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敢踏进过那衙门口半步!这就是你们口中的钦差大臣!说不定,没有他们的话,我爹和我娘到现在还活的好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