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些在文科和理科间徘徊的同学。他们可能是文科成绩和理科成绩差不多,但是文科成绩又相对来说好一点,或者心里比较喜欢文科,纠结于选文还是选理的困境里。
他们找周围的同学问一问同学的意见,又或者晚自习的时候去办公室找张斌寻求建议。
这几天,办公室里也热闹的很。平日里少有同学光顾的办公室常常有同学捧着分科意向表进进出出,各个班级的班主任和各科老师都忙碌了起来,他们需要尽可能地给同学们提供一些比较公平公正的建议,同时也要抚慰学生焦急和迷茫的心绪。
张斌已经和好几个愁眉苦脸的同学聊过了。
选择文科,还是理科,对于学生们来说,确实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有一句话叫做,努力很重要,但是选对努力的方向更重要。
他见过很多因为选错文理科,最后痛苦挣扎于不适合自己的学科,与理想的高考成绩、大学失之交臂的同学。
所以他很谨慎,也很慎重,他知道他的想法会对来找他帮助的同学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在他心里,他觉得要选文还是选理,必须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就是兴趣。
如果心里有很明显的选科倾向,比如说喜欢文科或者喜欢理科,那么他建议选择自己喜欢的那个学科,因为只有喜欢,才能支撑学生在漫长又枯燥的高中学习中努力挑战自己,不被挫折打败。
如果只是因为父母的意见或者现实因素选择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学科,那么学习起来会很痛苦,没有动力,遇到一点挫折就容易感到沮丧、绝望,最后自我放弃。
如果没有明显的兴趣,那就要考虑现实因素,那么选择理科可能是相对来说比较有利的。一是学科特色,理科相对文科来说更容易拿分,拿高分,给同学们的正反馈可能多一点,二是选择学校和专业的现实因素,理科生和文科生高考同一排名的情况下,确实理科生可选择的余地更大。
不过,老师的建议也好,父母的意见也罢,最后选择读文科还是理科,决定权还是在同学们手中,这是他们选择自己人生轨迹的第一步。
但是,就算选错了又怎么样呢?
青春确实不应该受太多局限,有的时候殊途同归,柳暗花明,条条大路都可通罗马。
第53章 期末考试
不管怎么样,在周三那天晚上,所有同学都把自己的分科意向表交了上去。
紧接着,同学们就要全身心地准备这个学期的最后一场考试——
期末考试。
这场考试的意义,比之前所有的月考或期中考试都重要。
一来,是因为期末考试是全市统考,a市所有学校的高一学生都考同一套试卷,所以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考试成绩和在市里的排名大概估算自己在全市的位置,具有很强的参考意义。
二来,则不得不提到刚刚交上去的分科意向表了。
三中是高一下学期分文理科,分好文理科之后,上学期的班级也会随之按照文理科拆分出来,分成理科、文科各一个实验班,人数分别由40人缩减为30人,重点班类似。
根据三中历来的分班制度,高一下学期会分到哪个班,完全是以上学期的学习成绩为参照的,总的学习成绩如果在理科或文科能排进年级前30,就意味着能分进大佬云集、一脚踏进清北大门的实验班——
而老师在一开学的时候就说过,期末考试的成绩在总成绩中占比很大,占到百分之四十!如果这一次考试考的不好,那会重重地拖前几次考试的后腿,很可能最后就与实验班的名额擦肩而过了!
关系到分文理科、分班,同学们可不敢掉以轻心,连8班那些平时总是爱插科打诨、嬉笑打闹的男生们也收敛了自己的玩心,下了课也只待在自己的座位上恶补之前的知识。
这样至关重要的考试,林桐当然更是铆足了劲,她不敢在任何一场重要的考试中失败。
不过,得益于她一个学期以来“富有忧患意识”的努力,她的期末复习相比起其他同学来说,就显得从容的多。
她上辈子可是吃够了平时不认真复习总结,期末就加班熬夜疯狂恶补的恶果。
从高中到大学,这个坏习惯就一直跟着她,导致她期末的时候总是觉得时间不够,天天只求“上苍再给她五百年”,复习知识只能囫囵吞枣、走马观花,考完试就全部还给老师了,而且熬夜通宵也对身体健康也特别不好,因为这个她还好几次期末考完吊盐水。
深刻吸取了这个教训,重生之后,她觉得,期末爆肝“女娲补天”,不如平时认真上课学习,及时复习总结和整理,在期末考试到来之前就早早地做好复习的准备,把期末复习的战线拉长,这样复习的效果又好,也不会显得匆匆忙忙,手足无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