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珞珞双手捧着他的脸,郑重地看着他的眼睛:“你一定要记得这道菜的做法,不能忘记。”
“为何?”
“它的做法,就作为我们平安的暗号。”连珞珞眼睛一眨,“因为,它叫太/安鱼。”
太/安鱼?甄重远眼中闪过一丝笑,好字消失在了他覆上她的唇角里。
甄重远仔仔细细再看了一遍那太/安鱼的做法,将纸叠好放进怀里,将另外的信交回给了那小头头:“我等会儿回一封,你带回去告诉他们,后日一早,就照这信上的做。”说着,他找了另一个人:“等会儿我修书一封,你派人送回去萧城。”
而当夜,甄重远召集了所有人:“大家打起精神来,后日,我们就准备进姑苏城。”
后日很快就到了。这一日发生的事情,让人简直目不暇接。
甄重曜手下的兵再次渡河。而萧城也同时起兵渡河。而东城兵分两路,一路渡河,一路居然攻打起了临城!
最后这个消息传来的时候,所有人都惊了。之前萧城和东城不还一起攻打临城吗?这么短的时间,就掰了?
而三面遭受夹击,武夷水师是真的无法同时迎敌。最终他们只拦下了上游,萧城和东城的那处,终究是让人攻破了。
当这个消息传到朝廷的时候,所有人心中只有同一个念头:大昭危矣!
第125章 时机
当甄重曜手下的兵铩羽而归时, 甄重远手下的兵成功突破武夷水师防线的消息传来,甄重曜房间里摔破了一个杯子。紧接着临城被东城打下来的消息传了过来,甄重曜房间里发了新的命令:继续渡江。
刚回到营地里的士兵们还没松口气, 立刻又重振旗鼓往江上而去。
武夷水师还在清点人数, 听到他们卷土重来,连忙应战。但是这段时日各种被调来调去, 将士们早已是疲惫不堪。再加上中下游已经破防的消息传来,导致士气大减。这回抵抗了一天后, 终究还是被甄重曜手下攻破了。
然而,晚了一点儿, 那就真的是失了些先机。甄重远的手下渡了江, 但是临城被攻,所以他们渡了江的大军暂时按兵不动,萧城的大军重新去攻打临城。然而东城那边先一步渡了江,居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一天之内就将姑苏拿下,直指金陵。
这个消息传来的时候, 安王麾下所有人都齐齐倒吸了一口凉气:东城不过是一群文人凑起来的草台班子, 就算有兵也不过一些城兵而已,怎么突然这么强的战力?莫非, 背后有人?这人会是谁?
然而,不管这人是谁,东城手下的兵势如破竹, 兵分两路, 从水路陆路齐齐出兵, 直接拿下了金陵。紧接着, 东城打出了为冤屈文人翻案的招牌, 一路攻下山东,转向直隶,直指京城。
当武夷水师被攻破的消息传到京城里时,朝堂上又传来新一番的争斗。
皇上连发圣旨想要召回东北西北的人回防京师,但是被朝臣们强烈反对:若是调回来,西北的西域和东北的流民怎么办?
据说皇上被气得直接拂袖而去:“百姓的命是命,朕的命就不是了不成?”
朝臣自然不敢接这话。可是大兵已经虎视眈眈地冲着他们来了,目前还剩下的兵力自是不能够保下京城的。思来想去,众臣均认为可以召回东北的兵来抵御。
然而,再次上朝的时候,贵妃家的子侄上了一本新的奏折,提出皇上可以迁都暂避。好了,也不用调兵了,众人又就暂避到何处开始进行了一番争论。
南边是不用去了,现在就是在看往东北还是晋城避的问题。最后大家还是认为东北更加合适。地点是确认下来了,这争辩却又开始了。
谁退避到东北去?皇上?立刻有人反对。皇上乃一国之君,怎能擅自离开京师。但是大昭血脉不可不顾,那就皇上留下,太子避过去,待日后重新入主中原。这主意太不错了。
大臣倒是同意了,皇上那自然是不干的。他通过贵妃的口传出去的这个避开的法子,就是想要保住自己的命。然而,这些人满口仁义道德,口口声声为了大昭血脉着想,谁来为他这个皇帝着想?
皇上越想越气,回到后宫之后,随意寻了个错处,直接将太子身边伺候的人全都杖毙了。太子不过七八岁的小儿,当夜就发起了热。而这一出,让那些正在收拾细软准备和太子一道避开的朝臣们都心里一惊:皇上,这是发怒了啊。因而,避开的事情再也不提了。
皇上本来就打算让人来求求情,然后下个台阶,提出太子还弱小,他带着太子一起走。然而这些朝臣们居然一个个缄口不言了,让他就是想接这一茬都没法接下去。思来想去,他又罚了太子身边伺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