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原主的父母,她忽然想起书里几笔带过的一个情节,
村长去接男主那一批下乡知青的时候,跟着来的还有一男一女和一个两三岁的小男孩,那三人成分不好下放来农村进行改造,和知青不同的是,知青是坐牛车来的,那两个大人和一个小孩是跟着牛车走到榆树村的。
成分不好的三个下放人员是要住牛棚的,牛棚和知青点距离不远,牛车把知青送到知青点,带那三人去牛棚的时候,一个小男孩冲过来喊“爸妈,小莫”三个人中间两三岁的那个小男孩就喊哥哥,这下再怎么说断绝关系了,也没人信!喊爸妈的小男孩也跟着去住牛棚了。
后面书里就没怎么说过这一家了,再就是几年后男女主结婚后,有天晚饭后出去散步时,经过牛棚,看到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子穿的破破烂烂挑着水往牛棚走,心里感叹了一句,时代的牺牲品!
第5章 去县城
徐宁边走边回想书里的情节,大部分都是围绕着男女主写的,除了知青点的几个知青和村里的少部分人,其余都是一笔带过,说的最多的就是女主在黑市做生意的情节,
既然暂时想不起有什么有用的情节,就不想了,既然已经到县城来了,就去原主爸爸说的学生哥哥家里去拜访一下,看一下人怎么样,有没有交往的必要,
徐宁出门时把写着地址的纸条带了出来,在街上问了好几个人才找到地方,很普通的一座小院子,和周围的房子户型都差不多,
徐宁走到门口,轻轻敲了两下,在外面喊,“有人在家吗?”过了一会儿,有一个20多岁的女人抱着孩子出来了,问徐宁“你找谁?”
徐宁道“请问这是赵建设家吗?”
“是赵建设家,你是谁?找他有什么事?”
徐宁说道,“我是京市来榆树村下乡的知青,赵建国是我爸爸的学生,既然来到师兄的家乡了,就过来拜访一下师兄的长辈,”
女人听了马上开门让徐宁进去,热情的拉着她的手“妹子,我是赵建国的嫂子苏红梅,你如果不嫌弃,就跟着他一起叫我嫂子,”
徐宁忙开口唤了声“嫂子,又看向她抱着的小男孩说,这是小侄子吧?长的可真好”苏红梅笑呵呵的说道,“是啊,快八个月了”
两人边说边进了堂屋,徐宁进门后打量了一下这个院子,三间堂屋,旁边有一间耳房,看样子应该是厨房,靠近大门南边角落是一个厕所,院子打扫的很干净,
原主下乡时,原主爸爸给她和弟弟说过,他这个学生赵建国的事情,他和他哥哥赵建设是双胞胎,母亲以前是大户人家少爷的奶妈,他们两兄弟就跟着大户人家的少爷读书,五几年的时候那家人跑到香港去了,走之前那家的少爷给他们留了些钱,他们的父母就带着两兄弟回了老家,就是现在的城南县,前几年父母没了,就剩这两兄弟了,哥哥赵建设高中毕业后就在城南县公安局当公安,弟弟赵建国上了大学后就留在京市,原主的爸爸说他这个学生可信,但是赵建设他不了解,所以让他姐弟两不到万不得已不要求上门。
走到堂屋,苏红梅热情的招呼许宁坐下,又是倒水,又是拿点心,徐宁忙道,“嫂子,不要忙了,我今天就是来认认门,来到这里半年了,一直没有来拜访,今天刚好村里有牛车到县城我就跟着来了,”说完就把背篼里来时从空间里面拿出来的两斤肉,十个鸡蛋,和供销社买的两斤红糖和一斤鸡蛋糕放到桌上。
苏红梅连忙推辞道,“妹子人来就是,干嘛破费买这么多东西,”苏红梅问她头是咋回事?徐宁就说打水时不小心磕了一下。
两人你来我往的说了会话,徐宁就说要回去了,苏红梅拉着让她吃了饭再走,还是徐宁说等下回村的牛车赶不上趟,下次进城时再来。
徐宁出来后就快步朝说好的约定地点走去,快到地方时,又从空间里拿出来五斤大米,五斤面粉,十个肉包子,两斤肉,两斤红糖,两斤鸡蛋糕,一斤大白兔奶糖,用来时拿的一件旧衣裳盖上。
走到牛车旁就看到赶牛车的老陈头和村长媳妇在说话,另外几个还没回来,徐宁就拿了三个包子出来,给村长媳妇一个,老陈头一个,两人连连摆手,说不要不要,村长媳妇说“徐知青,你带回去给你弟弟吃,马上秋收了,你们姐弟两个好好补补身体,要不然秋收时身体吃不消”
徐宁硬塞给他们两人一人一个,和村长媳妇说“婶子,我背篓里还有呢,这个是我嫂子包的,给我装了十个呢,天气热,我弟弟我俩也吃不完,放到明天要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