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家里为什么只有她和孩子两个人,孩子的爸爸呢?
“你也知道妈妈的脑袋受伤了,一想事情就疼得厉害,妈妈有些话想问你,你要知道的话就如实的告诉妈妈好不好?”
姜栀抬头,准备从孩子嘴里问出一些有用的消息。
“疼的话就不要想了,我什么都告诉妈妈!”
孩子连连点头,认真说道。
“现在是什么时候?或者说具体是哪一年的哪一天?”
姜栀也没有犹豫,一开口就问出了自己最关心也是最重要的问题。
孩子眨了眨眼,搓着两只小手,脸上有些赫然,显然并不清楚这个问题该怎么回答。
姜栀微愣,也不失望。
她早该想到,生在八十年代,虽然不用经历硝烟战火,但却没办法享受生活。
现在的生活水平才刚刚有所好转,但也仅限于经济复苏的城市。
农村依旧是一片狼藉,唯有埋头苦干,整日地里来地里去,过一天算一天,指着地里的收成吃个六七分饱。
既然连吃饱都成了一件奢侈的事,又哪里会去记一些没用的东西呢?
这一代人的童年是不幸的,没有快乐,只有饥饿和贫穷。
思及此,姜栀看着孩子的眼神就柔软了许多,心中暗想,既然她来到这里,成了这孩子的母亲,那就一定要改变现状,最起码让这孩子能吃得饱饭!
“诶,对了!妈妈你等我一下!”
孩子一下子跳下了炕,蹭蹭蹭跑了出去,再回来时手里已经多了一张灰扑扑的报纸。
姜栀神情微讶,瞧这户人家的条件可不像是能买得起报纸的。
许是瞧出了姜栀的诧异,孩子咧开嘴笑了笑,露出一排雪白的小牙齿,还伸手挠了挠后脑勺,一副分外讨喜的模样。
“妈妈,给你这个,我听姜跃进说这上面会写故事,还有时间哩!对了,姜跃进就是咱们村姜书记的孙子,这报纸也是他给我的。”
他将报纸递给姜栀后,想起姜栀现在忘记了一些事情,又小声解释了一句。
姜栀了然,报纸这种东西对于农村家庭来说算是奢侈品,但大队干部可不在此列,大小是个官,通过报纸来通晓一些消息大抵是他们唯一的娱乐方式了。
她垂眸看向报纸,其上有着四个大字:人民日报。
第4章 声名狼藉的女人
在八十年代,人民日报算是人们通晓时事最便捷的平台。
而这份报纸的头版头条是“在新的一年里实现新的目标”,大写加粗的黑字标题格外醒目,其他版面的内容也十分丰富。
而姜栀所关心的日期,终于在报纸首页一个毫不起眼的地方找到了。
一九八四年,二月,二十三日。
狭小的字眼印入眼帘,叫姜栀捏着报纸的手紧了紧,果然是八十年代啊。
收起报纸,姜栀又把话头转向了乖巧站在她身边的孩子,待有关她这具身体的一切都搞清楚已经是晌午了,可天气却阴沉的如灌了铅似的,雪花也飘飘扬扬的洒落下来。
如今正是寒冬,没有烧炕头的屋子显得格外冰冷。
姜栀垂着眼睑,遮掩住眼底的苦涩。
她没想到自己顺遂了一辈子,最后居然会成为一个如此声名狼藉的女人。
姜栀子,名字和她姜栀仅仅一个字的不同,却拥有着天差地别的人生。
姜栀子今年不过二十三岁的年纪,却已经有了一个四岁的儿子,也就是现在站在她身边的小萝卜头,没有大名,取了个蛋子的小名。
这预示着姜栀子十九岁就生了孩子,这还不要紧,毕竟村子里结婚生孩子都早,但姜栀子却超前赶上了潮流,未婚先孕!
在这个民风保守的年代,尤其是闭塞的山村里,她这种情况绝对是不容于世的。
不过,现在也没了古时候浸猪笼的那一套。
可即便如此,社会的舆论,尤其是村子里的长舌妇们绝对能够把人给生生逼到绝境,那比浸猪笼也好不到哪儿去。
而且,姜栀子还因为这事儿被公开教育过,可谓丢尽了脸面!
这个村子名字十分通俗,叫姜家村,其中的村民绝大多数都姓姜。
姜栀子家就是姜家村中毫不起眼的一户,若真要说出些不同于别家的特色的话,那恐怕就是姜家声名赫赫的七朵金花了。
姜家没儿子,姜母足足生了七个女儿。
姜栀子排行第六,以栀子花为名,而今天早晨因为一个菜团子来家里大吵大闹的泼妇,亦是七朵花之一,行一,以桃花为名。
姜家这七朵花,尤以姜栀子的美貌闻名。
据说这姜栀子肤白貌美大长腿,瓜子脸柳叶眉。
她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看人时总是带着欲语还休的羞怯,再加上那一口娇媚温柔的音调,比起城里来的下乡知青都胜出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