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空间去逃荒[种田](395)

周子墨安慰林文儒,“先生已经迈了一大步了,先生的《魏本草》如今可算是医家必读书籍。”

说话间,周子墨已经带着林文儒到了图书馆,他最开始只是想要留住林文儒,让他任教,后面听到林文儒说自己想要采纳百家所长来改良药方时,周子墨就只是想要让他帮忙斧正教材书而已,但现在,周子墨想要把空间中的那些前世的医书给林文儒。

他相信,有了这些书,林文儒可以走的更远。

他毕竟不懂中医的那些阴阳五行、药性四气,五味他只能用到做饭中。

在啃了药书五六年光景之后,他终于承认了自己根本没有学中医的天赋,放弃了空间中那些生涩难懂的药书。

以为这些书籍终究要蒙尘,后面建图书馆的时候,他也只是复印了一份放在了角落里,要是白玉书院能传承的久些,碰到一个医学天才,这些药书就能重见天日。

如今,不用等候一个未知的天才,一个已经长成的、估计还能活很多年的大佬站在他面前,不冲就是傻的了。

周子墨不是脑子一热就下定了决心,他有思考过利弊。

他不懂这些书,所以根本没有办法解释来源,这是可疑的点,但林文儒不顾自身,只为扩宽大魏的医学,他毫不藏私,把家中先祖和自己多年的行医经验全无保留的拿出,以一举之力,带动了大魏的医学发展,他悬壶济世,行医按病患的家境收费,遇到没钱的农人时,他还会自掏药费。

周子墨敬佩这样的人。

这段时间越是了解大魏医家之前的情况,就越能明白林文儒这样的人是怎样的大公无私,是怎么样与全天下的医学世家作对。

这就和前世战国时间的兵家只有关于兵法的书、没有关于练兵的书一样,医家面对大众的就只有药草怎么处理,大致能用来治疗什么,但具体的变换和经验是不外传的。

就像战国时的兵家能垄断成为将军的通道根本在于练兵方法和经验一样,医学世家传承多年就是因为他们手中有自己的治病方子和经验。

也就是现在的医学世家几乎无法垄断这些治病的方子了,不然他们指不定多恨林文儒。

林文儒看到图书馆的时候,表情只是露出了一点惊诧之色,欣慰的连连点头,“书籍本来就不该是束之于高阁之中,当成一件所谓的底蕴的,先人著书,自然是想要所有人都接受他的思想,认可他的观点的。”

冯铭华笑道,“我来了这儿,就把这儿没有的家中藏书送来了,图书馆——当真是书籍真正的归处啊!”

冯铭华每每坐在图书馆里看书的时候,心中都充满了珍重的感觉,这好像回到了他刚拿到书的时候,因为家境不算好,那个时候他翻开每一本书的时候都虔诚无比,现在反倒失去了这种感觉。

但在图书馆里被书籍包围的感觉、在休沐日时贫寒的士子们小心而欣喜的取书来看等等,让他突然重拾了当年捧着书时的珍惜之情,用院长的话来说,知识总是让人感动的。

周子墨尴尬的站在一边听着两位先生互相唏嘘。

“你们站在门口做什么?不要挡着其他人进去。”

身后传来了一道苍老威严的声音。

是另外一位先生:苏良弼,一位看上去很古板但又不是这么古板的先生。

也是吴清嵘向陛下推荐的。

本来在京城附近的书院任山长的苏先生被迫来了北沧府。

之所以说他看上去古板却又不这么古板是因为苏先生恪守传统,平时生活一板一眼的,包括冯先生在内,全都被他念过,但苏先生很支持周子墨的图书馆等政策,包括期末考请家长开家长会这种。

他似乎是位教育学家,他认为教育是师长的事,而师长是老师和家中长辈的合称,其中长辈也包括了不被认可的后院女子哥儿,虽然苏先生只是希望作为爹爹和娘亲,他们应该负责督学和安排好孩子们的生活,父亲应该负责检查和考校,而老师负责教导和检查。

不管怎么说,他都认为女子和哥儿应该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要是爹爹和娘亲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作为孩童的最初启蒙者也是很重要的。

苏先生也是著作等身的人,他年轻时研究学问,做官时研究如何治理百姓,等到年纪大了做夫子和山长的时候,他又研究起了教育。

并且研究的都很深入,并且最终都能得到世人的认可。

虽然因为他的学问研究到一半就放下了,转道研究实务去了,没能做成大儒,但严格来说,冯铭华在士林的名声是没有苏先生响亮的。

这样一个多变的人,你说他古板?是不是哪里搞错了?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