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空间去逃荒[种田](285)

因为这些都是新的耕地!

按照许文崇和周子墨的想法,这些土地应该给百姓,而不是给当地的豪强,可没有明确记载的土地,那对于当地豪强不是送到饿狼嘴边的肥肉吗?到了那个时候,大片的轻度盐碱地恐怕都会被上报成为重度盐碱地。

不仅百姓手里拿不到地,要治理重度盐碱地,这肯定是需要人力物力的,光靠和百姓说这样长久治理下来过个几十年就有新的耕地了,哪个百姓买账愿意去治理?

不是百姓短视,而是现在生活本来就困难了,他们有这个力气,为什么不去别的地方卖力气干活换钱?跑来为几十年后没有影子的事出力气?

官府想要调动百姓的积极性,那是肯定要出钱的。

当地豪强把盐碱地基本上报成重度盐碱地,不仅可以侵吞土地,还可以骗到官府的钱粮!

这一箭双雕的事,周子墨想得出来,这些盘踞北沧府多年的豪强会想不出来?

再加上甜菜的制糖暴利,这个时候,当地的豪强可不管你这个知府在京城是不是背靠大官,你这个知府夫郎是不是很得太后喜欢,只要有足够的钱,他们可以贿赂朝中的官员,也可以铤而走险,让他们说不出话来。

而周子墨和许文崇还真的无法坐视豪强侵吞土地,这已经不是土地的事了。

多了土地,那些豪强就需要更多的人为他耕种,既然这些土地都是欺瞒上面隐藏下来的,那么耕种的人自然就必须是受控于豪强的人,就怕当地的百姓会遭到厄运,从堂堂正正的大魏百姓变成见不得光的隐户!

说得直白一点,如果周子墨和许文崇不清楚能耕种的盐碱地大体数额,那么一系列能在轻度盐碱地耕种的作物的推广,对于北沧府百姓是祸不是福!

这发展到最后,不仅收不上来更多的田税,恐怕人头税都要少收许多,北沧府的户数也要变少。

这么一来,许文崇不仅拿不到政绩,还落下一个治理不力的罪名。

到了最后,摆在许文崇和周子墨面前的不是要命还是要仕途这个选择题,那些豪强可不信这两人回京会不上奏。

除非许文崇和周子墨真的完全不知情,但还是那句话,豪强们会信吗?

不论为了百姓的生活还是一家人的未来,想要在盐碱地上做出一番政绩来,他们都要亲自走一圈北沧府下属的县镇。

只不过观察盐碱地不用悄悄的去看,因为土地就在那里,只要他们愿意去看,那就一直都在那里,只要他们是在豪强们因为这些田地得到了甜头之前把田地分发下去,这件事就算办妥了。

需要让他们悄悄探访各地的是许文崇最主要的目的——以百姓的身份去询问其他的百姓对各县的官吏评价。

许文得到了想要的答案,两人走了一天也累了,略微吃了点客栈里送上来的东西,就洗漱睡下了。

第二天起来,两人骑上一匹毛驴,就慢悠悠的往下面的渔村走去。

许文崇到底还是学了骑马,现在虽然不是骑马而是骑着一头小毛驴,但也方便了很多。

周子墨看着沿途的风景,天地辽阔,远处可以看见几处房屋,更远处还可以看到一线蔚蓝。

可以看到,周围的土地基本都是泛着白色的,那就是盐碱地了,周子墨放眼望去,全都是这样的土地。

“澜海县确实很多盐碱地,不过有很多都是轻度盐碱地。”

周子墨打量了一下周围的情况,有点感慨。

段许并不是北沧府人,而是南溟州的首府,奉宁府人,奉宁府也是沿海的,不过那处还有州兵驻守,和北沧府完全不一样,海寇不怎么敢进犯奉宁府海岸,而且奉宁府的白地其实不多。

段许也只是教导了奉宁府的百姓如果治理白地,而且治理效果也不是很显著,治理后的白地粮食产量很小,只是比之前完全不长要好很多而已。

而高粱说是耐盐碱,也不是什么盐碱地都能种的,更何况,高粱这种作物到现在其实只是周边小国有的,本朝因为高粱米的口感不好,其实种的比较少。

而且这个时候的高粱不知怎么回事,好像产量和周子墨前世古代高粱的产量不一样,低了很多,也不叫高粱这个名字。

所以北沧府的白地是真的完全搁置在那里的,这也导致了北沧府的穷,加上偏,可以说是很不好的去处了。

不过也正因为这里又穷又偏,所以许文崇这么一个正六品的京官能一下子做到正五品的知府上去。

许文崇也在打量着周围的环境,轻声应道,“这样也好,按照你说的办法,很多土地都可以拿来种甜菜还有高粱,甜菜先不急,这个可以由我们主持,在官府的府田还有我们买的田地里先种,等我们的糖做出来了,上奏给了陛下,之后就听陛下的安排,明年还是让百姓们种高粱比较好。”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