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空间去逃荒[种田](219)

面色霎时又阴沉了下来。

殿内的大臣看他神色也知道他想到了什么,心中暗暗叫苦,他们进宫时也有耳闻出了什么事,毕竟原先陛下是准备先去巡检各司,下午再来处理政务的。

当时听到这个话,大学士们差点热泪盈眶山呼万岁,他们终于可以回家补觉顺便看看妻小了。

要知道他们这些大学士中最受陛下重视的那位心腹中的心腹华盖殿大学士已经连续八天没能回家了,不是在陪着陛下批阅奏折,就是和陛下商量政务,偶尔出宫一趟,也是去官署办事。

结果他们刚回到家没歇一会儿,小儿子大孙子还没稀罕够,太监就来了家里传口谕说陛下宣他们入宫议政。

他们有满心对陛下不敬的话想要说,但他们不敢。

陛下啊,你十天半个月不进后宫,不代表他们也愿意十天半个月不回家啊!

他们年纪是大了,也不怎么进后院了,但也想回家啊。

可恨他们年纪不如吴老那般大,可以说自己年老不胜体力。

可恶,好想告老!

反正他们陛下虽然喜欢压榨人,但是爵位官职银子还是给的很大方的,他们退下来了,也会安排家族里有才能的子弟顶上,没有能用的子弟也会赐一个爵位,以待来日,反正儿孙都安排好了,现在的生活也不差钱了,他们只想要清闲!

四位在其他朝臣眼中德高望重的重臣一边和太监打听今天早上发生了什么事让陛下早早回宫了,一边在心里骂那些没事找事的人。

什么,翰林院没有一个人按时到,被陛下知道了?

翰林院啊……等等,翰林院?

进宫路上遇上的四人面面相觑。

不入翰林不做宰辅。

他们坐到这个位置自然都是从翰林院出来的人,大学士不说,都是民间有声望的大儒级别的人物,他们是特地被陛下征辟入京的,就说尚书和三公,那个不是一甲?

就连大学士们和翰林院众人都有交情。

翰林院可以说是他们最初的起点了,旁的不说,就说户部尚书,他的嫡次子就是今科状元,他哪怕再忙都特地回家见了见自己儿子说了好一番勉励的话。

他当年也只是一个小小的探花,长子连二甲传胪都没考到,为人更是木讷,延续家族荣耀的希望基本都在次子身上。

哪怕心中怎么暗骂儿子不争气,他也不好在内侍的眼皮子底下去传话给儿子,叫他赶紧起来去上值,只能满怀忧虑的想着要怎么不动声色的让陛下消气。

好在其他人也是这么想着,他们出身翰林院,哪怕都没待几年就出来了,但翰林院的地位在他们心里多少还是不一样的。

他们想好了一肚子要说的话,只等见到天子再劝说。

结果天子虽然暴怒,却不是因为翰林院,而是因为云州水患,更是因为云州州牧而震怒。

听到云州爆发了洪患,而云州州牧瞒而不报,要不是下属的几个知府眼看着还爆发了瘟疫,联合起来把消息递到了京城,这件事可能要到无法瞒住的时候才传到永宁帝的耳朵里。

四位大臣具是惊怒非常,为翰林院求情的想法也抛之脑后了,和永宁帝商讨起了如何赈灾的事了。

说完了赈灾的事,接下来就是云州州牧的处置了,这个按照律令来就好,看陛下的意思,想来抄家流放是少不了了。

“不知陛下对云州州牧有什么想法吗?”

云州和舒州相邻,也是江南一块的地方,只是云州比起舒州更容易爆发水患,所以经济不如舒州繁荣。

“朕记得今年是大调?”

“回禀陛下,是的。”吏部尚书不在,户部尚书便起身恭敬回道。

“朕记得吴老先生的弟子李同和之前是在舒州首府汴梁任知府?”永宁帝之所以有这么多折子要批,就是因为他特许知府以上每个月都可以上折子简单讲述治下的情况,做的好的可以上折子,治下出现了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的也可以上折子上京求助。

当然,永宁帝不负责给解决办法,这是帮助他整理批阅奏折的大学士们的活。

他只负责看到做的好的批个已阅或者夸一句,那些出了问题的如果很严重的话就召集大臣商议如何解决,就和这次云州洪患一样,不严重的就让大学士去思考,他只需要最后看一眼通过这个解决方法就好。

李大人自然也是上过折子的,上来的折子也基本是报喜的,就因为如此,永宁帝这回才想到了他。

“李同知确实是任汴梁知府。”说话的是文渊阁大学士,他与吴老交好,也认得他的几个弟子,自然也知道李同知是在哪里任职的。

永宁帝满意的点了点头,“既然如此,那就叫李卿知云州吧。”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