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公爷不自己去了?”侯成的话才说出口,就看见萧昊焱忽然就操起了书案上一块大理石镇纸,吓得他急忙退后两步道:“小的……小的知道了,小的这就去办。”
萧昊焱白了他一眼,慢悠悠又把那镇纸放下,看见白日里萧靖远写着的那三个字。
养了十来年的儿子,终究是别人家的,萧昊焱心中无端还有几分失落。
将那写了名字的字幅拿起来,放到跳动的烛火上,宣纸一遇到明火,一下子就烧了起来,瞬间化为灰烬。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门口忽然传来几声不轻不重的敲门声,萧昊焱转头,听见萧靖远在门外道:“父亲。”
“进来。”丢开指尖仅剩的焦黄的碎纸片,萧昊焱转身走到萧靖远的面前。
父子俩各自落座,屋外传来打更的声音,越发就显得这房中静谧异常。平日里无话不谈的父子俩,倒像是一下子疏远了许多。
种种回忆涌上心头,如今回想起来,萧靖远才真正明白,为什么父亲对他的严厉中,总有着一丝特殊的温和。
他并不知道自己的生父是怎样一个人,只是从众人字里行间的评价中,不难看出,他的生父是一个极受人爱戴和尊崇的人。
他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得比他们更好,可从今天开始,从这一刻开始,他不光是镇国公萧昊焱的儿子萧靖远,更是先太子谢政的儿子谢景元。
“这么晚回来,都去了哪里?”终是萧昊焱先开口问道。
“去了原先怀远侯府门口的那条大街,还带着母亲吃了如意居的清蒸鲈鱼。”萧靖远只开口道。
诺大的侯府,如今只剩下几个看院子的老仆,那曾经金碧辉煌的琉璃瓦中,早已经长满了青苔。
他不曾见证过那份繁华,却真真切切的看见了这繁华之后的衰败。
总有一天,他会亲手拂去那匾额上积灰与蛛网,将这份荣光重归故里。
第221章 二妹妹,你过来
这一夜父子俩聊到很晚,从萧昊焱第一次进猎场赢下“追日”、到老镇国公边关战败、再到太子顶住各方压力,举荐当时年方十五岁的萧昊焱随军出征。
鞑靼的铁蹄尚未离开大魏的疆土,京城却传来了太子病逝的消息。
“那时候我比你如今大不了几岁,才刚打赢了几场胜仗,正是春风得意之时,听说你父亲薨逝,我在营帐中哭得像个孩子。”
回忆往昔,萧昊焱不觉有些汗颜,只自嘲笑道:“这件事情只有李蒙知道,从那以后,我便再没有哭过了。”
“父亲那时候就是一个孩子啊!”
萧靖远静静的听着,同样是这般年岁,他才和五叔一起杀过几个山匪而已,而父亲却已经在尸山血海中杀出一条血路来了。
“后来……鞑靼休战、总算不辱使命,凯旋而归,而东宫却只剩下一捧焦土,先帝也因为太子薨逝,伤心过度,没过两年就驾崩了。”
往事历历在目,当时每一步走来,只觉得步步都是陷进、处处都要留心,此时回想起来,还似心有余悸。
“再后来……我便交出了兵权,解甲归田,暗中查访当年东宫的疑案,终于让我找到了你母亲。”
萧昊焱幽幽叹出一口气,转头看向萧靖远,清亮的眸光中透出几分成熟男子所特有的睿智和坚定,只继续道:“是我劝说了你母亲,让她答应我带你回京扶养的。”
与其让仇恨太早的扎根在萧靖远的心中,不如让他在京城无忧无虑的成长。让他看遍京城的繁华,享受镇国公世子的身份带给他的特权和尊贵。
“父亲总是这般深谋远虑。”
萧靖远自愧不如,他要从眼前这个男人身上学的东西,还有太多太多。
第二日云荞一早就在同福堂见到了萧靖远。
那人难得没有去衙门,早早的就来老太太这边请安了。
因为昨日的事情,云荞还牵肠挂肚了许久,今天见萧靖远还和往常一样,倒是让她放下了几分心来,两人凑在一处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明日游园会的事情。
老太太正和萧玉婵说话,交代她去了游园会要好好的跟着徐氏,不能一个人乱跑。
萧玉婵原本没什么耐心听这些,但一想到崔全那张大饼脸,她顿时就打起了十二分的心思,想在游园会上好好表现一番。
不拘被哪家的太太奶奶看中了,也比将来远嫁琅琊,跟着那崔全强。
他们这里正说着,只听见门外李妈妈进来回话道:“老太太,李将军的妹妹来给您请安来了。”
“哟,这丫头怎么来了?”
老太太面上一喜,忙吩咐着丫鬟请她进来道:“上回老五大婚,我忙的跟什么似的,也没留他们娘俩好好说一回话,快叫她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