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八零,山有灵兮我有田(60)

作者:沈碧瓷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可惜事实难料,他们才定下拜访萧家的时间,钟老收到紧急电话,广州那边新引进种植的水果玉米出现虫害。钟老不得不带着遗憾先往广州去了。

******

完全不知道云涛饭店里一场变故的萧家,走熟了卖菜的流程,地里的菜有了稳定的收入后,萧越山和女儿开始孵化鱼苗。

令梅先在空间里试行。

空间灵泉里已有几条鱼肚鼓鼓囊囊。令梅挖了个两平方大半米深的小池塘,取了三条鱼肚最饱满的雌鱼移进小池塘,再配了二十多条雄鱼受精。又在小池塘的表面覆盖了许多枝枝叶叶。两天的功夫,再看时,枝叶上已经满是鱼籽。

接着将大鱼移回灵泉里,留鱼籽在干净的小池塘里静静孵化。

三天后,小池塘里游满了细如牛毛的小鱼苗。

空间里温度适宜,无风无雨。鱼苗生长茁壮。但是外头地里就不一样了。四月天居然还来了个倒春寒,连绵几天的阴雨。即便是山葵田里捉来的草鱼格外精壮,那一口气孵化出的上千条娇嫩的鱼苗,眼看着也要死伤大半。好在令梅悄悄在鱼苗池子里放了许多灵泉水力挽狂澜。越山等天气好些后又及时孵化了一批。最后粗算了算,一不留神,竟然孵了近五千条鱼苗。

多出来的鱼苗怎么办?

卖呗。

萧家能养鱼苗还卖鱼苗的消息不径而走,立时传遍了四村八乡。

一时间越山家客来客往。本村的,外村的,但凡养鱼的皆闻讯而来。

镇上农渔站每年都会卖鱼苗,价钱也不贵,可数量少买不着啊。隔壁落霞村李家倒是多年养鱼的老手,可惜今年天不如人愿,鱼苗折损太多,质量也不好。

萧家的鱼苗就不一样了。一条条小鱼发着光,在池塘里拼命的游蹿,活力十足。即使越山开出一毛一条的高价,还是被人抢售一空。

“越山啊。你厉害了!”洪村笑眯眯,“我家也有个小鱼塘,给我留几十条鱼苗哪。”

越山毫不迟疑的道:“我给您挑最好的留。”

洪村高兴的哼着小调负手踱回村委办公室。

万事开头难,这么恶劣的条件鱼苗都孵出来了,就是个好兆头。这稻花鱼啊,肯定养得成!

“萧同志。”又有人唤越山。

萧越山抬头,看见张国字脸,眼睛狭长的年轻男人。他意外道:“这不是李同志吗?”

李清江面色复杂的看着满脸泥浆的泥腿子。微笑问:“听说你家今年养了许多鱼苗?”

“是啊。”越山擦擦汗。了然道,“李同志也是来买鱼苗的?”

李清江点点头。

“你来迟了。”越山摇头,“我这边的鱼苗除了自留的,已经卖完了。”

李清江面色微变。

“已经卖完了?!”

越山应道:“是啊。你看,这鱼苗塘里已经空了。”

李清江指了指另一个小鱼塘:“那里不是还有吗?”

“那是我自留的。”越山解释。

李清江不满的皱眉:“你家没有承包鱼塘。需要留这么多鱼苗吗?”

“哦。”越山不是很喜欢李清江高高在上的口气,淡声道,“谁说鱼一定要养在鱼塘里。我这些鱼苗是要养稻花鱼的。”

李清江面色刹时古怪,脱口而出:“你要养稻花鱼?”

第43章 插秧

越山颇感意外。听这口气,俩人想一块儿去了?忽然想起件事来,李清江所在的落霞村曾经以桑基鱼塘闻名。鱼塘边种桑树,桑叶养蚕,蚕砂喂鱼,良性循环。听说连顺德都买过他们村织的纱。只是最近几年似乎效益有所下降。

李清江震惊后脸上掩饰不住的不屑:“稻花鱼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并不能给农民带来多少利润,萧同志,你可要悠着点哪。”

越山心中不悦,回复他:“可不是?咱们现在讲究科学养殖,得多学习多请教。对了李同志,你们村的支柱产业,桑基鱼塘今年效益好不?”

李清江扯扯嘴角:“桑基鱼塘和稻花鱼一样,都已经是过去时了。我们需要改革。”

越山不由好奇问:“怎么改革?”

李清江笑了笑:“我们村准备大力发展种植业。”

越山点点头,笑道:“种植业好。我听说农业专家就要到咱们市来指导方向了。你们到时候可以请专家定夺下种植的品种。”

李清江扯扯嘴角,不以为然的嗯了声。

“既然你家的鱼苗没了,那我先走了。”

李清江带着几分自得的转身离去。

自从改革开放后,进口纱越来越多,而且物美价廉。以至于当地的养蚕人越来越少,曾经赫赫有名的广纱已经有了没落的趋势。

作为大队最年轻的干部,他自信满满的要带着全村进行一场农业大改革。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