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记事(46)

作者:我不是荷马 阅读记录 TXT下载

一桌子饭菜,最受欢迎的就是桌中间放的拿盆大米粥。一眨眼的功夫就见了底儿。秦月也喝了一碗,的确熬得软糯,入口香甜。荷兰的米饭多用类似于中国南方的线米,又长又干,吃惯了东北大米的秦月吃起来各种受不了。可这盆粥应该用的至少是泰国香米熬制的,口感很好,非常接近家乡的味道。难怪有人曾经说过,一个人身上最爱国的部分绝对不是他的心,而是他的胃。喝完了这碗粥,秦月完全认同了这种说法。

以前吃饭的时候不是挂房账,就是Adam付钱,回头找B报销,估计是B提前叮嘱过的,因为以秦月对Adam的了解,他是不会自掏腰包为他们几个买单的。要知道,在荷兰出去吃顿饭是件大事。荷兰的贫困线是八百欧元。像Adam这样的中层一个月纳税钱应该可以拿到四五千欧。可荷兰真的是杀富的国家。一个人的收入越高,他要缴纳的税也就越高。刚毕业的大学生每个月也就能拿到两千欧。而月收入四千以上的,每个月要纳的税高大他月收入的百分之四十。在荷兰逃税的现象几乎没有。企图合法避税的,一般采用的手段都是将自己的生意放到那些纳税低廉的国家去,或者自己干脆也到那些国家去居住,生活和工作都在那里。普通人都要精打细算地过日子。他们买房买车都要贷款,这样就可以降低纳税的比例。有意思的是,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跟银行谈贷款合同,所需要交纳的利息比例也都是各不相同的。而且还可以在签约后,重新谈判和签订合同内容。

荷兰没有中国的那种正规发票,就是打印出来的小票也得去前台要。秦月交钱的时候,要了小票,好回酒店记账,回国报销。她还自作主张地饶了几欧元给服务生做小费。在荷兰饭店里,店家受到的小费一般都会丢在一个大玻璃瓶子里,每天晚上打样之前,由当天的服务生平分。

秦月一行人回到酒店的时候还不到九点钟。一次全靠自己的远足,就这样给这个漫长的周末划上了完美的句号。

第二十二章 制造

周一一大早,他们一行人就上了前来接他们的车。车牌和司机前一天Adam走之前已经交代给了秦月,因为从今天起Adam不再跟着他们了,而是会回到自己原先的部门继续上班。

第一站是B管理的船厂。B在他的办公室里接待了他们。秦月一进去就爱上了这间办公室。屋子很大,感觉上能有将近一百平。屋子一通到底,没有任何隔断,粗略可以分为三个区域,办公区,会议区和陈列区。室内采光效果特别好,屋子就显得越发地敞亮了。会议区,有两组舒适的长沙发相对而放,中间是一个细长的茶几,上面放着各种零食与饮品。沙发是黑色真皮的,坐上去整个人舒适地都想陷进去不再起来。秦月严重怀疑B先生会在这上面睡午觉。

办公区是B先生的老板桌,老板椅和身后的文件柜。桌面摆满了各种文件,却并不先得乱。他身后的墙上是巨大的相框,里面是一副黑白照片,看起来像是这座船厂前身的样子。

最令秦月感兴趣的是他的收雪区。收雪区包括一个展柜和一张长桌子。上面有从各国带回来的纪念品。秦月估计其中很多的东西都是B先生会见合作方时对方送给他的,因为她在上面看到了房厂长送给B的双面绣摆件。

在B的办公室里简单的聊了几句之后,B就亲自带着他们一行人开始参观这家船厂。船厂不大不小,所有人都各司其职,员工似乎彼此都很熟悉,整个船厂像个大家庭,而B则是这个家庭的家长。HDM的起源是修船,而后就是建造挖泥船,最开始相当一段漫长的岁月里,HDM所交付的船基本上都是在这家船厂建造的。以目前的眼光看来是小型与中型的挖泥船。

随着填海造陆运动的兴起,再加上海上石油天然气行业的迅猛发展,市场所需求的船型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复杂。这座船厂的硬件设施无法满足新型船型的建造要求,HDM就购买了另一家更大的船厂,场地更宽广,基础建设和设备都更了上一层楼。那座船厂就在风车山庄附近,是第二天的行程。

B先生带着他们不只参观了整个船厂还带他们上了一艘就要下水的船。秦月注意到这里的施工环境并不像她想象的那样整洁,跟国内船厂差不多,船甲板上也是到处扔着电缆。三个中国男人都是懂行的,他们时不时地停下来,看一下这里的焊接质量,或者瞅一眼管道或电缆的走向。

在到荷兰来之前,秦月曾经跟乔工专门探讨过精工制造这件事。在国内,理想的造船模式是将3D建模做到极致,细节到每个铆钉的数据都能准确地在2D施工图纸上体现出来。而施工的工人,即使没有任何造船经验,只要能按照图纸劳作,造出来的船的质量就不会差。当然,这对设计的要求非常地高。而且设计者要特别有施工,甚至操船经验才行。如果真的能将设计精准到理想的程度,那么造船者甚至都不需要自己的船厂。他只需要拥有一个精英团队,做好包括审查设计、采购和项目管理在内的工作就行。而具体的工作都可以放到一个船厂去实现,船东几乎可以外包一切。甚至连项目管理都可以外包,只需要严格控制好设计和采购就足够了。这种设想被称为虚拟船厂。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