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安哥已经在接触二皇兄了?二皇兄没有疑心?”
“谦贤在他们眼中已经出局,表面上我杜家又已将语安逐出族谱,他现在对我们放心的很,再怎么说,老夫在读书人中也还有那么一些声望,于他有用,他现在只觉得我也是个不能免俗的人吧。”
的确,此时宋谦盛送走杜铭安之后,心中傲气越发高涨,下人惯是会看人脸色的,谄媚道:“都说杜家清高,也不过如此嘛,见殿下您受宠,还不是眼巴巴的来巴结,真是可笑。”
燕王假意咳嗽一声,嘴角的笑意却越发放大:“以后这样的话别往外说,杜家来示好对本王来说是件好事,本王还有用得着他们的地方。”
杜铭安拜访燕王府几次之后,燕王果不其然屡在上朝时为杜太傅说好话,再加上刘贵妃吹的枕头风,待首辅之位空出来,杜太傅就直接顶了上去。
】
其实这也不全是燕王和刘贵妃的功劳,杜太傅身为本朝第一位六元及第的状元郎,一直备受推崇,再加上资历深、能力强,若不是前些年太过看重礼仪规矩,一直为宋谦贤说话,这首辅之位早就是他的,如今他有了这个心,便是刘贵妃和燕王不帮忙,他也有办法坐上这个位置,只是还需要再费些功夫。
与此同时,宋谦贤的哭诉信送来了京城,经历了这么多,他早已不是那种死要面子硬撑的人,如今局势变了,他变点态度没什么不好。
虽说不一定能拿到好处,但是和皇帝哭诉哭诉南地的苦,也能让他们放心,而且次数多了,万一这人就心软了呢?毕竟这人最不喜欢地位名声被威胁,但却又最喜欢居高临下的施恩于人。
宋谦贤也不要别的,就想免除一些南地的赋税,然后让他开通一个港口,港口他是一定要开的,虽然也可以私下进行,但规模大了,肯定瞒不住,倒不如光明正大的开。
“如今知道后悔了,呵,且让他再吃些苦头。”说罢随手将奏折扔到一边,脸上的笑意却越来越大,曾经的威胁如今变得只能仰望自己,他心里头说不出的痛快,他的儿子,名声怎么能比他还好?
燕王宋谦盛假仁假义道:“大哥最是稳重的,若不是不得已,应该不会给父皇写这样的奏折。”
“那按你的意思,是该给你大哥一些资助?”
“儿臣只是觉得大哥毕竟是父皇的儿子,从小在京城也是养尊处优的,若是去了南地生活窘迫,只怕会让那些未开化的人笑话。”
皇帝点头:“你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那这样,南地的赋税这两年就少收五成,至于港口再议。”
宋谦盛如今掌管户部,对各地的税收再清楚不过,南地本来税收就少,还不如别人给他的孝敬多,就是不收影响都不大,所以他一点意见都没有。
至于港口嘛,泉州那边的港口成熟多年,他这个大哥就算开了一个小港口又如何?而且筹建港口,可不是一点银子的事,等他大哥人没了,港口都不一定能建的起来呢!就算能建起来,也是为他建设的,他多劝劝,还能多一个仁义之名。
所以等宋谦贤过几个月上次上奏之后,在宋谦盛的劝导下,皇帝准了宋谦贤在南地再建港口的奏折。
宋谦明闻言大笑:“他甚至还免了大哥前五年的税收,真是我们的好助手。”
宋谦达等同样笑得开怀:“等他知道真相的那天,估计会吐血吧。”
第663章 回去澜朝(十三)
“林六,还不休息呢。”
名叫林六的人头也不抬:“这两天快开花了,我得时刻注意着。”
“那是要注意,九爷可重视了,听说隔壁院又出成果了,那什么土豆亩产将近四千斤,将那群人牛逼坏了。”
都是农民出身,两人倒不至于嫉妒,只是感慨他们这个“农科院”真厉害,不仅从外域弄来许多新品种,甚至还有一些牛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又培育一些全新的作物,如果将这个成果公布下去,绝对能轰动全国。
不过这都是大爷和九爷的功劳,如果现在公布的话,保不齐好大喜功的圣上会直接剥夺他们“农科院”的成果,大爷和九爷可能还因此获灾,他们还是静候安排,将手底下的事做好为上。
林六感慨道:“有了那土豆、红薯和玉米,很多百姓都不用再饿肚子了,就是不知道这些作物什么时候能光明正大的让全澜朝都普遍种植。”
“快了,‘农科院’不止我们这一处,各地都有研究所,各地也都准备了粮仓和粮种,一旦时机成熟,老百姓们就会获利的。”
“都道那燕王仁义、爱民如子,我就说不出一件实事,真不知道那些虚名是怎么吹嘘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