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崽摸着自己肉乎乎的小脸蛋,满满的自豪,“嘿嘿,我妈说我肥肥哒!”
……
回到家姜云就把老师的话转告给了李大娘,让她今天找时间去报个名。
姜云猜二老收废品赚的应该也不少,当然她也没问,只是和他们说,可能会有麻烦,毕竟这家幼儿园不是大家的主流选择,选这一家的都是附近收入颇高的人家,他们才开张就能送小孙子去了这家幼儿园,大家肯定会去打听他们是不是赚大钱了。
不过二老也是几十年的生活家了,这点肯定也能看清,所以姜云也只是简单提醒。
说起来,他们这片区基本多数人家都能拿出得起这笔学费的,但是大家勤俭惯了,一百五的也是让小孩呆着,三百的也一样,中午吃得不好又怎么样,晚上多吃点补回来,还有孩子脏点也没什么讲究,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嘛,讲究这些做什么,闲着没事干呢!
至于你说的那些课程,小孩还玩心重呢,能学得下嘛,别是骗他们钱的!
对此姜云是不敢苟同的。
这家幼儿园她是真的挺看好的,就说它是小班制的,就足以吸引自己了,老师耐心,孩子又少,小孩在里面肯定能得到细心的照料。
再说到它的课程,阅读课,拼音识字,绘画课,音乐课,数学启蒙,英语启蒙,安全教育,卫生教育以及活动课,卫生教育课前面的课程,姜云听大崽说,就知道这些课他是有上的,虽然不是所有课程每天都有,但是一周里至少有两三次,大崽是个爱学嘴的小孩,本身就很机灵,更别说上了幼儿园后,他更显得聪明伶俐了。
至于活动课,就是玩游戏,幼儿园里的游戏设施,还有老师带头玩老鹰捉小鸡这些互动游戏,然后中午有午睡和下午点心。
八十年代的幼儿教育能做到这份上,姜云觉得这家幼儿园已经走在时代的前头了。
以此同时,小明也得知自己也要去幼儿园了,很是开心,尤其是和大崽同一个幼儿园且同班级,但是小小的人儿又不免担忧,爷爷奶奶不够钱怎么办呢?
李老汉摸了摸孙子的脑袋,小孩这些天已经养起肉来了,没有前段日子那样骨瘦淋漓的了,小脸也很是红润,看着他小眉头挤在一块,不免叹气,穷人家的孩子懂事得早。
可是家里是真的穷吗,也未必,儿子在世的时候已经是副营级军官了,儿媳妇是部队医院里的护士,人也勤恳工作,朴实勤俭,两人花销自然也不大。
儿子比儿媳大了六七岁,十八岁出来当兵,二十七八岁和儿媳在医院里头认识了,然后结了婚,
儿子没结婚那十来年下来,他也没花过什么钱,自己和老伴在乡下守着地过日子,也是自给自足,有时候挑些鸡蛋到供销社卖,攒点钱给未来小孙子小孙女买糖吃,而且儿子没媳妇前总把一半的津贴寄回来给他们,他们也没动过里面的钱,反而还把自己的钱也存了进去,那会都攒有一千多了。
儿媳妇自然也是如此,自己的工资自己拿在手头上,她那边父母亲去的早,但都是疼儿女的人,家里四个兄弟姐妹,关系也不错,但现在人也离他们远,最近的一个在隔壁省,一个在隔壁市的,不过偶尔小明的姨舅也会给他们寄来东西。
房子是两人结婚那时候一块买下的,那会儿子还是个连长,儿媳还不能随军,两人也是结婚快四年了才有了小明的,本来一家人该好好的了,和和美美,结果天有不测,只留下了小明这孩子。
可是日子过得清苦,也是他和老伴习惯了,当年也是这么把儿子喂养大的,直到看到大崽,他和老伴才明白,小孙子都被他们养得营养不良了 ,真是,唉!
他真的是对不住亡故的儿子和儿媳了。
李老汉心里叹了口气,眯着笑眼对孩子说,“咱家也不缺钱的,卖了两个月的西瓜得了快一百块,还有那什么果盘更是赚了几百块,你爸爸妈妈也给你留有钱,大几千呢,够买咱们现在的家了,但是那都是留给你念书的,所以这些年没拿出来,现在你要去念书了,肯定得拿出来用了,还有咱们收废品也开始攒钱了,咱们政府政策好,每个月给我们一家发十块,还有咱们卖菜的钱……”
李老汉给小孙子说着家里的情况,儿子儿媳留下的存折一直存着,加上儿子那笔抚恤金,有大五千了。
老婆子说当初这间屋子儿子他们花了不到两千块,里头还加上了修整的费用,可是这几年下来,存折里利息没涨多少,倒是前头有户人家说要跟着儿子出国去了,挂房子出来卖,和他们家里差不多大的房子已经卖到四千五了,虽说人家还在讲价中,但听说肯定得有四千以上,他们这儿也不是什么王府的旧院,没有那边卖到上万块的价钱,但是这几年房价也一直跟着再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