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思衡亮出腰牌得了放行,第一次踏过此门,顿时理解了那些诗文当中士子发出的鱼跃龙门的感慨。
本次二甲诸人均已在翰林院内等候,而前排站着的则是一甲的彭世瑚,卓思衡到后,探花郎许彦风后脚便至,几人见过礼,曾玄度大人也到了。
卓思衡还是第一次见到自己省试的出题官,曾玄度四十余岁面阔庭方,除了脸上总是有点不太精神的睡相,其余都非常像一个中年读书人该有的样子,他说话慢条斯理,也不因第一次向新下属训话便耀武扬威,只是很平和寻常地告知每个人的工作安排:
“三位翰林院侍诏,除休沐外每日排定班次同我或其余学士进宫,奉诏承记,需谨慎敏达,勿有纰漏,未入宫者则留待翰林院,中书省若有诏令,草拟参详不得有拖延,斟酌辞令需问询其余学士后再定笔。其余各检校,中书省若有诏令命你等抄写传达,需及时赶快,亦不能出错,不知之事多问其余前辈,勿要专断。”
如此逻辑清晰简明扼要,卓思衡觉得自己这个上司其实不像看起来那么嗜睡懒怠。
“卓侍诏,今日你随我入宫。”
然后他的名字就被点到了。
不过卓思衡已然想到,自己就是跟着皇帝身边混日子,就是要成天往宫里跑,必须习惯并且迅速培养文官的业务修养,于是他略微躬身,示意从命。
入宫要乘中书省专门的官用车马,宽敞许多,卓思衡在马车里坐在自己新上司下首位置,和老人家一同闭目养神。
忽然,曾玄度闭着眼噫哗睛开口说话:“今日你我入宫不是面圣。”
卓思衡恭敬答道:“是,卑职初来乍到但听安排。”
曾玄度还是闭着眼睛,但这次点了点头,又道:“今日为太子开课,亦是要事,切勿怠慢。”
太子……
卓思衡表面平静应承,内心波涛汹涌风中凌乱。
他们卓家是不是这辈子都要和这个高危职业杠上了?
第30章
太子一十二岁,新拔的身姿初具少年之态,又兼具天家贵胄的教养,温文有礼说话平和,长相也肖似皇帝。他今日第一天开学,皇后亲自带着自己儿子来向老师行礼,只说太子资质平平,唯有辛苦一条路途可走,希望曾玄度大人莫要顾忌太子身份,我朝严奉师道,太子为曾大人的学生,就要恪守尊师的礼俗,无需宽佑特事,只需严加管教,当做寻常学生一般便可。
皇上没有急着给太子开东宫,只说先开课上着学,之前虽然和其他皇子一同学习,但教得都是基础,既然封了太子,如今便该学些太子要学的内容。
这话说得很是笼统不明,不过能单独念书,对太子而言总归是好事。
卓思衡跟在曾玄度身后朝皇后和太子行礼,之后始终垂头而立,方才时他瞥见皇后的样貌,心道这和之前佟师沛讲给自己的八卦不大一样。
皇后与皇帝同龄,今年三十二岁,佟师沛说皇后极不受宠朝野人尽皆知,但他见到皇后却觉得这位母仪天下的女子不说容貌光华,那也的的确确是有雍肃之美的端庄仪态,皇上和皇后可是当初在患难之时结为夫妻的,不知为何二人如今形同陌路?
这种八卦果然还得以后去问佟师沛,眼下,他便是恪守礼数,绝不多看一眼多问一句的。
本朝规矩例如太后皇后贵妃以及长公主等尊贵内宫女眷,并非不能置喙朝政,而要依照身份只能做合乎自身地位的事情,决不能越矩。皇后作为太子的母亲,亲送太子进学,又执求师礼,此事不但得体,而且还算教子贤德的表率,从前几位明主的皇后便有此先例。
曾大人与卓思衡恭送走皇后,又请太子入仪德阁进学,太子很是恭敬,一路都执弟子之礼随着,曾大人让过两次后便受下,这也是本朝崇师重道的国策,即便太子也必须如此。
仪德阁曾为皇帝读书的书房,但圣上为理政便捷,将御书房搬至日常问政的天章殿,此处便留给太子进学。
曾大人似乎早已了解太子书读到哪里,并不多问,只让他拿了套《汉书》,却抽出最后一本递出去,缓缓道:“太子殿下从前细细读过《史记》,我们便从《汉书》讲起。”
卓思衡心想读前四史是什么宫内风潮吗?最近有什么读书的流行趋势?还是因为皇帝爱看,所以曾大人也让太子看看,跟自己亲爹找点共同语言?
只有后者可能性最大。
卓思衡手里没有准备《汉书》,前四史他读得熟,倒是都知道,只听便可以了。
太子恭敬回答道:“是。”然而似乎有些犹豫,又道,“曾学士,《史记》虽然从前的白大学士讲过,但只是通读,若论细学却没有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