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臣长子科举入仕记(314)

说完他坦然接受四下投来的惊异和钦佩目光,却表现得非常恭谦,也不再攻击冯鉴。

因为已经输了的对手便没有再纠缠的必要。

其实卓思衡很想出些什么《明年科举前哨站:看看各州尖子生如何写应试文章》《国子监真题集》、《太学密卷》、《天下名师讲堂课后练》、《二十七州套题》、《春坛满分文章大全》之类的刻板刊印发行,但他觉得这事儿还得慢慢来,毕竟天下读书人刚掏过钱,总要等一等再实行他的国子监自给自足计划。

毕竟,还有什么比卖给考生的参考书更赚钱的呢?

卓思衡回忆起自己当年刷过的题,百感交集。

崇政殿的朝廷大员们听完却不是百感交集,国子监能赚钱这件事就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接受范围,每个人都惊异于此事的可行性,无人言语一二。

最后还是皇上最先从震撼中缓过神,叹道:“有此良策,春坛想必再无异议,今后学政一事你务必尽心竭力。”

第121章

敲竹梆的吏员踩着回廊上的木板条,一次次通报距离考试结束的时间。投入此次考校之用的屋室共有八个,寻常用来传习诵课,此时里面坐满了奋笔疾书的太学生,时不时从窗格门里传出急促焦躁的磨墨声。有人早交答卷,意气风发或推或拉开糊了明纸的门,昂首迈大步走下台阶。

不一会儿,最后一串竹梆连响宣告此次考校结束,所有卷子都要一并糊名封录再由专人誊抄后交由国子监选出的八位博士审阅,流程犹如科举般一丝不苟。

但这只是国子监太学的一次摸底考试。

这个词对于太学生过于新鲜和惊悚,他们听卓司业说出来时便有些不详的预感。

春坛过后,国子监太学不管是师资还是生员都得到极大补充,尤其是学生,各州五十余名优秀学子的加入,让原本充斥腐朽懈怠气息的太学顿时竞发出韬奋之感,而因此名声大噪的太学也重新笼络了世家官宦的信任,好些人重新将孩子送了回来,不过他们其中也有因看圣上重视国子监才刻意为之。

但原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时之间国子监太学多了一百余名新生,加上之前的百余人,一共三百太学生的数字已经接近太宗一朝太学的规模。可问题也接踵而至,这样多的学生要一起授课基本无有可能。

这时卓司业站了出来,他提出一个方案,进行一次从考至判完全模拟科举的考试,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摸底,然后根据成绩排次分批,由不同博士与师傅任课,穿插安排课业与时间。

太学人满难治的问题倒是解决了,可太学生却崩溃了。

兴致勃勃刚入学的太学生们本以为迎接自己的是一次次风光的讲坛与对论,谁知上来连考三天,卓司业还贴心表示知道很多学生家远不方便,考试期间全都吃住在国子监,省去不必要的走动。

当然,家长们都开心极了,连赞卓大人高瞻远瞩,今年秋天便是科举之年,卓大人让国子监出钱为学子们准备以假乱真的科举,让孩子们提前能体会氛围,又有真正的鸿儒出题博士主判,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

就连好些官员都对此举赞不绝口,尤其是家里有孩子马上要参加科举的,上朝时还专程去找卓思衡道谢。

国子监太学新生宋端在考试前将所听所见告知卓思衡时忍不住笑道:“学生们提你时连姓氏官职都不敢带,只叫你阎王,他们也怕自己长辈听见斥责,毕竟但凡有孩子在太学的人,哪个如今不赞得你是有口皆碑?”

“这就算阎王了吗?”卓思衡听完慢悠悠喝了口茶,“我还没说三张考卷加上全太学排名名单要带回家让家长签字呢。”

这回连从来都是缓若秋水的宋端都愣住了,许久才道:“卓大人,将来你百岁之后含笑九泉,阎王见了你怕是都要纳头便拜直呼逊你一筹。”

“承让承让。”卓思衡觉得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忠实赞美,决定照单全收,“那个时候我就上谏阎王也整顿一下地府的学风,做鬼难道就不用读书了么?”

口若连珠思维敏捷的宋端除了内心震撼外,听了后一句话也接不出来。

不过他并不怕考试。

三天考完,宋端回去舒舒服服睡觉,但卓悉衡就没这么坦然了,他表面依旧沉着从容,可内心焦虑,生怕自己没有考好而影响哥哥在国子监的官声。

卓思衡轻易便看出他的心思,笑着安慰道:“无所谓的,我在太学生当中哪有什么官声,就算你我十全十美,他们照样会将自己没考好的气撒过来,倒不用想那么多。况且你不管考成什么样子,我还得给你签字呢,这么想是不是就有些秋后问斩该是你的那一刀早晚都是你的这种心境了?做人有时候便是要如此无畏。”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