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臣长子科举入仕记(254)

没人有异议。

只怕多一句嘴,皇上就来一句:真的吗?那太好了!你去接替他来整顿瑾州的学政吧!

本以为一切说完,曾玄度心底总算松了口气,却忽然听到圣上再开金口道:“这两年各地巡检事务繁多,顾爱卿四处奔忙,也是辛苦了,朕一直没有顾上给御史台增派人手,是朕的失察。今科进士有几人的殿试文章骨鲠正直语焉刚强,朕心想或许是可造之材,已着吏部分配到御史台那边去,且好好培养,他日好作鉴臣。可是只有这些新科进士也是不妥,这样,高永清,你也不必回江南府了,即日起,你也去到御史台,在督查院任职谏议拾遗御史,虽只是七品官员,但也是协助顾爱卿来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纠视刑狱、肃整朝仪的要务,且不可怠慢。”

顾缟同高永清一道谢恩领旨。

离去前,曾玄度忍不住想,此次事端,只有二人全胜大捷,一是卓思衡,所思所想皆达天听,且诸事今后可以放开手脚继续施展,只怕今后天下学政都尽归其治下。其二便是皇上。

皇上想做的事,想提拔的人,他都完全主宰,但面上仍是贤君温厚的模样,半点没有折损自己的威仪与君望。

不知道将来,自己的这个门生和自己辅佐的君王,到底谁在政治手腕上更胜一筹?

曾玄度只是想想,便不敢深究。

……

几日后,卓思衡看到自己折子上的朱批差点没笑出声。皇上的申斥和他小学时候有次上学迟到老师的口头警告没有什么区别,翻译过来就是:

你呀,事情办得很好,可是有点着急了嘛,大家都说你稳重,怎么到了地方却反倒急躁了呢?事情呢你就继续办吧,朕心里有数,但你这个样子,朕以后也不放心你再到外面去外任,罢了罢了,这样吧,两年之后,你回来帝京,继续在朕眼皮子底下做事。希望这件事可以给你一点长进和经验,朕欣赏你,信任你,但也要有分寸,朕等你的好消息。

卓思衡面对这番“春风化雨”的言辞,当然淋涕上表,感谢皇上给他重新做人的机会,并用比皇上还委婉的措辞表示他下次还敢。

于是就这样,他任期的后两年在风平浪静中度过,当三年任上后的考评抵达时,卓思衡的名字后面赫然写着优上。

同时到达的还有一纸中书省同吏部的调令:

瑾州学事司提举卓思衡,右可试国子监司业,擢升从五品,召令既出,述返帝京。

第101章

贞元十七年冬,卓思衡自瑾州学事司提举任上辞别,即将一路北上,回到国家的中枢。

为少叨扰旁人,他选了卯正时分出发。

慈衡已在他安排下先坐船至江南府建业,他们兄妹二人家私极少,家仆随从只有陈榕一人。慈衡足够打点,她同陈榕先携带行囊前往江南府,而卓思衡还要在离去前安排些琐碎学政事物,到离开的前一天便是一夜未睡,反复确认已将所有在任公文处理归档完毕,他才默默又在自己住了两年的院子转了转,待到天将明未明,他才独自牵马,踏过熟悉得不能更熟悉的石板路,抵达永明码头。

码头最早便是卯正开闸,宋蕴和本想让他坐自家海船前往江南府建业,卓思衡却觉得还是低调些好,自己在一家纸笔铺子的货船上赁了个小舱,足够栖身了。

月夜正悄悄淡去浓郁,清光自海侧蔓延,照亮码头内条形砖石铺就的路。

卓思衡边走边想是否还有遗漏,忽然听见有人喊他,原来是船主老远看见闷头走路的客人,在刚浇过水的舢板上招呼。

卓思衡在永明城的知名度比不过在安化郡泉樟城。他做通判到处往外跑,和田间地头的乡民山民混得很熟,可在瑾州州府永明却是只管学政,两年下来除了学生家和门口做生意的小摊贩,几乎没人知道有他这号人物。

于是他和船工打招呼时,旁人也不用敬语,喊着粗话招催促,卓思衡也不顾形象,拎起下摆,小跑登上舢板的长栈。

“卓大人!”

顺着叫自己的声音回过头去,在熹微的初生朝阳协助下,卓思衡看见码头上自己刚站过地方的后面,不知什么时候多了数百人。

站在最前的是潘广凌和他的父亲潘惟山,陆恢看卓思衡回头忍不住朝前一步越过他们;吴兴也带着窑工们聚在一处;宋蕴和同茶园的老伙计都在;孙静珈、聂铸明是在所有州学官吏的最先处,而鲁彦则领着二百多个州学生,紧紧围住所有人。

卓思衡愣住了。

“大人!”潘广凌还是那样的急性子,非要抢在所有人前开口,“大人!我们是来送你的!”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