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臣长子科举入仕记(189)

存志如此,不说女子,即便在全天下人当中,也是一等一的豪迈慷慨。

想到她是卓思衡的妹妹,不知为何,罗元珠倒也不觉得很奇怪。他们兄妹气质里有些感觉其实是非常相似的。

见妹妹沉思,罗贵妃亦有些心中忽动,问道:“阿珠,好妹妹,告诉姐姐,你是否对这位卓思衡有别的心思?”

罗元珠正在思索他们卓家兄妹二人的相像之处,忽听这样的问话心中大窘,却也还能慢下音调解释:“我并没存旁的倾慕。姐姐不要多想。其实自第一次见他我确实有留过些心,只因旁的翰林院弘文馆之臣见我,大多行男子见女子之礼,而他却行得是臣工相见的礼仪,我第一次被人当做平等的朝臣对待,心中不胜自喜,便对他另眼相看。但这与男女之情是不同的。”

“我知道,你向来自持,他将你当做同僚,你未作他想,却还是心中觉得他是一等一的世间男子,对么?”罗贵妃试探着问道。

罗元珠眼神和声音一样澄明,坦率道:“这是自然,他才学和本事朝堂内外有目共睹,我非聋非哑怎会不知?然而君子之交便该淡淡如水,若论其余冗杂,便显得我不够尊重这份来之不易的同等相待了。所以姐姐不要再这样说了。”

第74章

卓思衡亲自到城郊送潘广凌去岩窑,看他喜上眉梢掩饰不住的得意,忍不住温言提醒道:“我们虽然尝试成功,但还未入窑得见成效,先不要这样作色,待见了吴兴吴窑主,也得谢他这些年辛苦钻研,给咱们打下了好根基,才好在这上多得所思见了成效,这些都是窑上人人离不开的努力,千万别居功自傲,只顾着开心。”

他叮嘱人时有种天然的絮叨感,潘广凌迫不及待要给吴兴带好消息,不管卓思衡说什么他的快快地点头答允,也不知道究竟听没听进去心里。

不过这些日子潘广凌已是成长许多,卓思衡也放心放手要他做,总得多锻炼才能有长进,自己在瑾州最多也不过两任六年,之后此地的各项事宜还得有真正负责用心之人去把握。

没有比潘广凌更好的人选了。

如果他能真正修性平心,去接纳这个他并不喜欢的官场,为己所用,必定会成为造福一方的良吏贤达。

其实他该自己去的,毕竟是他研发出来的釉色,不是自己探看怎么都不放心。然而泉樟城有他走不开的理由。

一个是这些不省心的懒烂官员,有几个还偷偷差人去给何孟春报信求他快点回来,还好卓思衡早有准备,在往南去的官驿安排了几个刚拔擢的小吏,但凡郡内送出的官信一律优先压下,他们心中当然明白,要是自己的靠山卓大人倒了,那自己这份上升的差事也都没了。

二是崔逯。

卓思衡严重怀疑这些偷偷送信的人就是崔逯扇动的。

不过没关系,他留下就是为了收拾这位昔日的江乡书院崔院监大人。

这些日子他故意没有折腾劳动崔大人,好教他安心收集自己的错处和罪证,一一报给王伯棠。传信的驿使来报过好几次,都说崔大人的家人用驿站的马,却不是送官驿的信,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前往瑾州州府永明城,通风报信沆瀣一气的目的不言自明。

……

崔逯从没有这么着急上过衙门。

这些天不管卓思衡怎么大张旗鼓折腾旁人,在他这里却是秋毫无犯。

今日他却要崔逯前来商议重要政务,却没说到底是什么事。

崔逯心中略有不安,但一想到王伯棠教他勿要担心,卓思衡未必真敢搅动翻天覆地,他一个刚初出茅庐的外放官,无非是想做出点声响,好教上头听见他没有白来一趟,大多数刚外放的新晋官吏大多如此,不过这却是一个他们的难逢良机。

这些日子崔逯在家也没有闲下来,他四处慰问那些被卓思衡铁腕整饬的官吏,给他们出谋划策,虽说一一被卓思衡化解他却也不急,按照王伯棠知州的吩咐,只将这些人所言所屈记录下来,准备在关键时候与州府官员联名上奏,治卓思衡一个欺官压僚藐视纲纪的酷吏之罪。

郡衙内好似同过去变了样,曾经这里仿佛地方收容无子女老人赡养的德安堂,大家踱步慢行论诗品茗,此时各个脚打后脑勺,有办不完的政务。

崔逯见卓思衡在和一庐陵县来的文书吏说些什么,也不上前打扰,只在一边站着等他们聊完,卓思衡笑着送人离去后才开口道:“卓通判辛苦了。”

如果科举要有阴阳怪气这一科卓思衡也有自信拿状元。作为最擅长此道之人,他虽常常只能心底腹诽,却还是能分辨出皮笑肉不笑的崔逯是何意。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