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臣长子科举入仕记(173)

更何况崔逯这个官位,八成是与唐家蛇鼠一窝包庇唐祺飞威逼高永清换来的,此人在瑾州也很是微妙,瑾州知州不正是唐祺飞的姐夫王伯棠么?

很好,原来都在这里等着他。

卓思衡脑子里过得是这一件事,嘴上却和宋蕴和谈笑风生,眼见细窄山谷就要到头时,路边出现了里堠,单堠为五里,前方便是郡与郡的界碑了。

穿过山谷,抵达永明郡内,南麓山道更是险要,谷涧接连盘回九曲,然而一行驮队却走得更快更稳。

盖因永明郡境内的浮汀山里多有盘山石道,一些实在不好修筑道路的地方,也多有垫脚的齐整石头,沿山一侧时有铁链供路人把扶,山驿也明显多了起来。

潘广凌看卓思衡将一切看在眼中却沉默不语,凑近解释道:“三年前永明郡想在浮汀山修几段山路,倒也不是那种大兴土木,就是像这样搭石板顺顺山道,再给几个容易出事的地方做些防护,可那永明郡的刺史为此事而来,何大人却只拉着人家谈诗论景,一面说不忍征用民力有夺农时,一面又说浮汀山天然之美造化神奇不好破害,人家刺史也没多说,客客气气走了,后来只我们这边山还是那样难走,人家早都修好路搭好桥,造福了好些为谋生进出此地的乡民商旅。”

他努力隐忍语气里的忿忿,卓思衡朝他笑笑,示意自己心中有数。

安化郡与永明郡仅仅一脉之隔,山路之间深埋长谷捷径,实际走来只需一日半的路程,道中有宋家的馆驿供休憩,床铺干燥松软,吃食更是本地风味佳肴,如果不是卓思衡心中怀事深夜难寐,这一觉必然睡得极为踏实。

他也不单单是思考如何收拾崔逯。

沿途观察,安化郡与永明郡的差距简直是肉眼可见:瑾州多山,大多本地居民自然靠山吃山,除去茶农,好些采药农人和猎户也都得频繁入山谋生,即便普通人家偶尔也要赶山收集应季的食材,以供家中丰富餐桌。而永明郡仅浮汀山南麓一带大多修有山道和歇脚处,更有些石护栏铁锁链拦住危险的山涧一侧,以免出入危险,这些安化郡的北麓统统没有,虽说是一日半,两边差不多的脚程,可大半时间都是在安化郡内跟天然的山路过不去,待走到人家地界不出半日,就开始得见瓦屋茅楼的灯火鸡鸣了。

而两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是肉眼可见的差距。

安化郡原本看着还算乐足,毕竟岁无饥馁也少灾厄,可对比永明郡人民的小康生活可就差得太多了。

卓思衡路过的永明郡几处山乡虽土地简薄,但户户既有乡民耕织亦有人在外谋生,宋蕴和的驮队里便有七八个本地人,路经自家,他们都顺路捎带些外面买回来的玩意儿给家里的老人孩子媳妇姐妹,又拿些特产带出去托宋家其他外路的商队售卖,故而家家户户都有额外营生,更有与外界交应的机会,听宋蕴和讲,此处乡里和茶园都有好些人家将孩子送到外面做学徒的,郡上这两年想在附近修个乡塾,毕竟此地人口越来越丰,为求方便,这也是最好的解决孩子就学问题的方案,宋蕴和表示宋家一直积极配合郡里,他这一路来也是再看看选址,琢磨一下怎么选地建屋能让乡塾既能照顾到山乡的孩子也能顾及茶园的子弟孩儿。

宋蕴和还很自豪地表示,这地和建屋的银子他们宋家已经决定自掏腰包,郡里只需派驻人手管理和日常教学即可。

仿佛无时无刻不在彰显他们永明郡官民一心共创美好明天的愿景与努力。

压力来到安化郡和卓思衡身上。

不过他自馆驿出发,一路直到茶园都还保持着恬淡,好像此地什么都很新奇,不管宋蕴和怎么夸耀,他都特别配合地表示:

“果真?”

“原来如此!”

“真是令人印象深刻啊!”

三句话总能配合得天衣无缝,让人半点看不出卓思衡在这场隐形的实地比较中是尴尬的那个。

饶是宋蕴和纵横商海多年,从没遇到过如此滑不留手的年轻人。

再说尴尬有什么用呢?要是尴尬和羞惭能解决问题,那卓思衡现在就能憋出大姑娘上花轿拜堂的大红脸来。然而态度并不能让问题消失。

卓思衡认为,他来这里就是为了改变现状,安化郡摊上姓何的做父母官实属倒了大霉,哪怕被比成这样,他也更该厚起脸皮多学多看。

不过当见到宋家茶园时,卓思衡心里还是真的吃了一惊。

这哪是茶园,这是圈山为地,一个县都是他们家的园子!

放眼望去各处都是山间梯田交错,种植的东西也从粮食到果蔬应有尽有,可却不见一棵茶树的影子。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