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门口有人禀告,说孟将军应召入内。
宋枫城心知这是要开始备战,如今情势突变,想来孟将军出征之日也近在眼前了。
皇上召了孟将军,还有负责筹备粮草的户部官员,加上太子,一众人一直商议到掌灯时分,最后决定双线并行,答应北夷条件,以缓和紧张局势,同时筹备战需物资,一旦筹备完毕,孟将军就会率领五万宋军,前往嘉临关驻守,以抗北夷。
商议完毕之后,众臣退下,孟将军留到最后,似有话想说。
皇上如何不知孟将军心意,他叫住太子一起留下,对孟将军道:“孟爱卿,有件事朕一直惦记着,本想等局势安稳了,再慢慢办,不过如今也等不了了。朕明日就传旨,封孟家贵女为太子妃,即刻准备大婚之事。本不该如此仓促,不过局势多变,只能权宜,今晚朕让钦天监选个大婚的日子,尽快把婚事办了,你也可安心去边境。”
孟将军动容,眼眶微红,给皇上跪下行礼,叩谢隆恩。
宋枫城垂眸深吸一口气,亦随之拜下,跪谢父皇指婚。
作者有话说:
蒙恩扒着门框大喊:不敢相信!这么快就让我回家了?!仪清,我在北夷等~你~啊~
仪清:对不起,你谁?
第9章
太子和孟家贵女大婚的日期定在一个月之后的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那天。
以大宋储君婚礼惯例的规模来说,只有一个月准备时间,的确太过仓促。不过局势动荡,民众也都理解这是皇家为了体恤老将,想让孟将军在出发西北边境守关之前,可以看到爱女出嫁,又都纷纷赞扬皇室的慈德昭彰。
大婚一事已定,还有件事陷入胶着,即与北夷和亲的人选问题。
大公主听说可能会去和亲,哭闹不止,甚至放话出来,说要剪了头发去做姑子,反正宁死也不会去北夷。
凤微宫每日都被大公主闹得鸡飞狗跳,皇后每日安抚也不见效,她自己也心急如焚,想着怎么也不能把女儿送去那等豺狼虎豹之地,于是找皇上商量,是否能够换人和亲。
皇后没有明说,可是换谁去和亲,大家心知肚明。
这宫中适龄女子,就只有大公主和昌仪郡主二人。
虽说昌仪只是异姓郡主,下道圣旨封个公主名号也不是难事。
不过皇上有些为难,一来苏家也是满门忠烈,如今只余一名孤女,如若如此对待,未免有违皇室仁厚宅心;二来他答应过太子,待战事过去,让他娶苏仪清为平妻。
皇后拿着手帕不断拭泪,拉着皇上的衣袖,抽噎着道:“难不成皇上真忍心眼睁睁看自己女儿嫁去火坑?”
皇上最后被皇后磋磨到不得不退步,道:“朕当然也不舍,不过朕之前答应过太子要把昌仪许配给他,你不如去问问太子。”
*
这段时间朝政上的风云变化,丝毫没有任何风声传进鸿禧宫。
鸿禧宫本来就在后宫一隅,平日就冷清,如今昌仪郡主病着,更加门可罗雀。
上次太子走时交待忠桂去找王太医,王太医当天来了一次,给郡主诊了脉,说主要是肝气郁结,外感风寒,开了个发散的方子。
这药喝了几天,苏仪清发热的确下去了些。
可王太医来过后第二天,太子和孟家贵女的指婚圣旨就昭告天下,局势已定。
那些见太子还照顾着鸿禧宫,本来还在摇摆观望的后宫之人,这下立刻彻底远离了鸿禧宫。
一副药吃完,南璃又去御医房找太医,这下子连学徒都不愿再出医,只胡乱地给了些成药,说可医风寒,便把南璃打发回来。
南璃不忿,又要去找太子,却被苏仪清拦住。
一晃过了两旬,苏仪清的病情时好时坏。好的时候,她偶尔能让南璃扶着,从卧房出去到廊下坐着晒会太阳,而大多数时候,还是卧床不起。人越来越消瘦,也越来越沉默。
南璃在外面听说了一些太子大婚的传闻,却实在不敢在这个时候告诉郡主,怕刺激她病情严重,更是嘱咐鸿禧宫的下人们,管好自己的嘴,不能在郡主面前胡说。
这期间太子偶尔有来探望,苏仪清却一直称病,在卧房里闭门不见。
宋枫城筹备战事,还要配合准备大婚之事,忙得分身乏术,每次在后殿门口站立片刻,无奈只能默默离开。
转眼离大婚还有三日。
这日天气晴好,苏仪清难得觉得有了些精神,想去透透风。
南璃在后殿廊下避风处,摆了张黄花梨太师椅,又在上面铺了厚厚一层绒毡,然后扶着苏仪清从卧房缓缓走出来,让她坐在太师椅上。
苏仪清靠在太师椅椅背上,微微仰头看着□□中那颗梅树,轻声道:“今冬一直无雪,这颗梅树竟也一直不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