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池一眼认出了老人,弄清缘由后,便严肃训斥了门童,并亲自赔礼道歉,“我家厮儿不识得公,还望杜公见谅。”
说罢,元池亲自将老人请入内,“杜公,里边请。”
“您的诗写的太好了。”元池恭维道,“尤其是三吏三别,字字句句,无不沁人心腑,那场大乱,我等至今记忆犹新,再观您的诗,往事历历在目。”
元池将老人迎到上座,并将自己印刷的书籍递给了他。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元池叹了一口气,“说的,正是我等。”
“此乱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元池跪坐在席上伤感道。
长安失守当日,老人就在城内,并亲眼目睹了燕军入城四处劫掠的暴行。
就在二人聊诗时,宅中的酒宴开始了,两名带着面遮的女子入内。
一人抱琴一人持剑,身后跟随的男子则带着鼓与笙。
“这是?”老人看向元池。
“曾经长安有一种舞,名为剑器,”元池回道,“杜公曾在长安,想必知道。”
老人摸着花白的胡须,思绪一下回到了从前,“那是很久之前的事了。”
元池遂拍了拍手,“开始吧。”
乐师开始奏乐,那急凑的鼓声,伴着婉转的舞姿,舞女的身姿以及多变的舞步,这似曾相识的一幕,将老人的记忆拉回了儿时。
“她们是哪里人?”老人连忙问道。
元池摇头,“这支队伍在各地演出,之前在关中一带,是今年才到蜀中来的,至于是哪里人,就不得而知了。”
老人看着剑器舞,回忆儿时点滴,再到如今晚年的遭遇,不禁潸然泪下。
一曲完毕之后,众人拍手叫好,唯有老人起身。
那女子似乎看懂了老人的心思,于是摘下面遮,其年岁并不算小。
“奴家临颍李十二娘,见过杜公。”李十二娘微微福身道。
“你知道我?”老人惊讶道。
“与谪仙人齐名的大文豪,奴家怎会不识得。”李十二娘说道,“谪仙人的诗是天上月,而您的诗,为天下百姓所共鸣。”
“杜某有一问,这舞,娘子师承何人?”老人又问道。
“余公孙大娘弟子也。”李十二娘回道。
老人恍然大惊,泪目道:“是了,是了。”
“开皇初年,我还是幼童之时,有幸观得公孙氏的剑器舞,当年她供奉于道宗皇帝的梨园内,以舞名动天下者,唯公孙一人而已。”老人回忆道,“那一舞,我记了一生,没有想到,在这风烛残年之际,竟还能见到其弟子。”
“奴家已非盛颜,师父也早已不在人世。”李十二娘说道,“这么多年过去了,还能记得师父的,也就只有杜公了吧。”
“不,公孙氏应该被天下人记得。”老人说道,“再没有人能够跳出那样气势磅礴的剑器舞了,她的名字,不该被淹没。”
李十二娘听后,便替师父答谢了老人,演出的队伍从元宅离开。
颠簸的马车上,许合子摘下弹奏时都不曾揭开的面纱,李十二娘将从文人们口中打探来的消息递给许合,“长安的消息。”
“我就知道,他并非池中之物。”许合子说道,“不过确实令人意外。”
“我从未见过皇后带甲出征。”许合子又道。
“前秦高帝苻登之妻毛氏,也是一位将军皇后。”李十二娘说道,“不过,肯定与咱们北唐皇后是有所差别的。”
“论匡扶社稷,苏皇后的功劳,可居宗室、群臣之首了吧。”许合子道。
“如此功高,天子还敢放任其带重兵出征,也是少有了。”李十二娘又道。
“所以群臣才会不理解以及百般劝阻,就连这些地方官都在怀念仁宗皇帝呢。”许合子道,“好歹仁宗皇帝还会制约孝真大长公主。”
“我呸,那些臭男人不过是怕被女人骑到头上罢了。”李十二娘不满道,“太平之时只会捞好处,战乱了,就把人推出去抵罪。”
“当今皇后,可算是给我们扬眉吐气了,只是不知天子的这种支持,能坚持多久。”
--------------------------------
兴元元年秋,苏荷抵达朔方,士气大振,仅用了一个月,便将回鹘击退。
回鹘陷入内乱,欲以联姻求娶北唐公主重修旧好,为李忱所拒。
作者有话说:
历史上的许贺子结局并不好(出于对角色的私心,想给她们一个好结局)
杜甫是在唐代宗大历五年死的,在蜀中看到李十二娘是大历二年。(当然,本文是虚构)
第244章 风定长安(十八)
元兴元年冬, 朔方军凯旋,皇帝亲率百官于长乐坡相迎。
多年领兵,以及镇守朔方对战六胡, 让苏荷累积了不少经验, 面对强大的回鹘,苏荷亦有十足的把握, 此一战,唐军大获全胜, 不仅逼退了回鹘,还斩杀了回鹘几员大将,导致回鹘帝国发生内乱, 进而收复了龟慈与北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