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倒猢狲散,林辅国一死,其培植的势力也就此瓦解,这些年所积攒的家底也都被朝廷抄没,充了公。
林辅国从辅佐李怏登基得势后,不断扶持党羽,收受贿赂,光是大的宅院,就有好几座,其中最大的一座,足足占据了半个里坊,比王府的规模还要大。
李淑下旨查抄所有家资,连带亲信党羽都受到了牵连,所查抄出的资产,足有户部一年税收之多,从而缓解了朝廷在安西的军费紧缺。
孝真公主看到丹凤门前的尸体,以及换防的禁军,这才明白自己中了李忱的计。
紫宸殿中,回朔方之言,不过是有意说给自己安排在皇帝身侧的细作所听。
李淑回到长安后,便让兵部将徐州的临淮郡王李光必召回,许以宰相之职,又调李怀恩归朝,担任左神武军大将军。
短短几日,便连续铲除了依附于孝真公主的两大权宦,李淑的做法,引起了孝真公主的不满。
她看着林辅国的尸首,疯狂将最后一丝理智占据,“你宁愿相信李忱,也不愿相信抚养你成人的姑母吗?”
孝真公主并没有去找李淑对峙,而是返回绫绮殿,以退为进,命左右宫人收拾行囊准备搬出大明宫。
孝真公主这一招,果然奏效,当回宫后的李淑得知自己的姑母要搬离大内,于是慌忙赶到绫绮殿挽留。
“姑母。”李淑换回黄袍踏入绫绮殿,见孝真公主不搭理自己依旧收拾着行礼,于是屏退殿内的宫人,凑近了一些,“姑母。”
“姑母,”李淑一把抓住孝真公主的手腕,“淑儿知错了。”
“陛下怎么会有错呢。”孝真公主抽出自己的手,继续收拾,“妾身只是一个外人,不宜居住在大内,还请陛下高抬贵手,放过妾身。”
听到孝真公主略带责怪的语气,李淑只得连连道歉,“我知道姑母是因为林辅国与雍王叔的事在埋怨我。”
“但是于朝恩与林辅国必须死。”李淑又道,“先帝在时,正是因他二人作乱,无端杀害功臣,我若留之,岂不也成了无道之君。”
“陛下想杀便杀吧。”孝真公主继续冷道,“陛下长大了,是皇帝,妾不过一妇人,岂敢多言。”
见孝真公主执意要搬走,李淑便强硬的拦住了她的手,随后还不等她反应,又拦腰将其抱起,“朕不让你走!”
孝真公主心中一惊,伸手轻推着李淑的胸口,撇头说道:“陛下这是要做什么?”
“姑母觉得我要做什么?”说罢,李淑遂将孝真公主抱至榻上,用手死死按住了孝真公主的的手腕。
“陛下,妾与陛下身份有别,还请陛下自重。”
李淑随后起身,“到底要怎么做,姑母才肯原谅?”
孝真公主看着李淑,提出要求道:“妾要南衙十六卫。”
作者有话说:
北衙和南衙,是禁军与府兵,二者相互制约。
第235章 风定长安(九)
作为制约北衙六军的南衙十六卫, 遥领天下折冲府,虽在节度使的设立下有所削弱,但仍作为京师驻防的重要兵力。
所以李淑再听到这个要求时, 眼里充满了犹豫, 孝真公主见他如此,遂起身继续收拾。
面对执意要走的孝真公主, 李淑有些着急,只得硬着头皮应下, “好。”遂以南衙十六卫作为刺杀林辅国收归北衙六军的补偿。
如此,孝真公主的心情才好转了许多,然而这几件事已在她的心中蒙生了不快, 姑侄二人表面虽和好, 但孝真公主心中的芥蒂仍在。
李淑已不再像少时那样依赖于自己,权力会改变一个人, 如果等皇权巩固之后,她不知道是否会出现先帝朝那样的事,原本亲密无间的姑侄二人最后兵戎相见。
几日后, 在铲除了几大宦官之后, 李淑并没有等来李光必的入朝。
——紫宸殿——
便殿内, 李淑看着进奏院的奏报沉默了许久。
“临淮郡王李光必病逝于徐州。”
李光必的长子带着年幼的弟弟着丧服入京报丧。
“李卿正值盛年,为何突然…”
长子跪伏御前哭啼道:“先帝时, 父亲为于朝恩所谗, 拥兵徐州不敢入朝,朝廷便以为父亲要谋反, 父亲声名受损, 终日茶饭不思, 愧恨成疾, 等到陛下的诏书时,父亲已经…”
长子大哭,“父亲临终前只说了一句话。”
“臣李光必,此生无愧于大唐与陛下。”
李淑坐在御座上呆滞了许久,这位平定叛乱,收复山河,名藏太庙,绘像凌烟阁的大功臣,最终却落得一个抑郁而终的下场。
“是朝廷有负于你父亲。”李淑说道。
应德元年夏,临淮郡王李光必在徐州病逝,李淑下诏辍朝七日,追赠司空、太保,谥号武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