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请他进来。”施寺明起身道。
待人入内,施寺明焦急上前相拥,“成恩,我正愁苦朝廷兵败的事呢。”说罢,他便将几封陆庆绪的调令递给了他。
“下官此次来,正是为了此事。”乌成恩回道,“燕军兵败,已是不可扭转之势,即便将军出兵,也无法挽救。”
“这可如何是好?”施寺明瘫坐下。
“降唐。”乌成恩说道,“下官听闻,归降唐廷的将领不但得到了恩赦,还被委以重任,将军如果能够举范阳数郡归唐,唐皇一定会重赏将军。”
听到投降,施寺明明显有些不乐意,“我坐拥强兵,范阳聚两京之富,足够我数年之用…”
“关东之地,不过尔尔地方,”乌成恩又道,“将军困守此地,也只是自取灭亡啊。”
“我追随陆善起兵,唐廷会赦免我吗?”施寺明又疑惑道。
乌成恩旋即跪下,“将军于下官有恩,若是有所顾虑,下官愿以身试险,代将军出使,一探虚实。”
施寺明听后,尤为开心,同时又疑惑道:“陆庆绪的丞相与大将即将抵达范阳,我该如何应对呢?”
“将军既然要选择归顺朝廷,何不用这二人的性命来表示将军的归顺之心与诚意?”乌成恩回道。
施寺明表示可行,“那么一切就按照你说的办。”
乌成恩走后,施寺明沉下了脸色,“智忠。”
幕僚耿智忠从帐后走出,“将军。”
“你觉得如何?”施寺明问道。
耿智忠遂回道:“乌使君所言,确实可行,将军之所以为陆氏效力,是因为迫于他们的威压,现在唐室兴隆,天子仁义贤明,将军若率领部下归顺朝廷,的确是转祸为福之法。”
----------------------------------
两天后,受陆庆绪之命前往河北诸郡征兵的丞相阿史那庆力与亲王陆守忠带领五千精骑抵达范阳。
施寺明欲归降朝廷,于是率麾下全部人马出城相迎。
陆守忠见施寺明带着数万兵卒来迎,心中十分懊悔,然而他们已经进入范阳境内,如果这时离开,必遭施寺明怀疑。
施寺明下马,恭敬的朝二人说道:“相公与王远道而来,敝处将士不胜欣喜,但边兵怯懦,惧相公之众,不敢进,请暂时弛弓解甲,以安众心。”
听到此话,陆守忠更加恐惧,他看向阿史那庆力,紧张的说道:“相公,这…”
“大王勿忧,”阿史那庆力宽慰道,“我与施将军是故交,待入城后,我再祥问。”
就这样,陆守忠与阿史那庆力卸甲跟随施寺明进入了城中。
施寺明设下酒宴招待几人,又趁喝酒之时,命人对陆守忠与阿史那庆力在各郡征调的士卒进行招抚,愿意归顺者编入各部,不愿归附者则发放资粮遣散。
至深夜酒醉,施寺明的部下忽然闯入帐内,“我等奉朝廷之命擒拿反贼!”旋即将陆守忠等将斩杀,好友阿史那庆力也被拘禁。
而后派遣亲信乌成恩带着陆守忠的头颅,奉表以所辖十三郡及八万兵士卒归降朝廷。
---------------------------
至元三年,乌成恩奉表前往长安降唐,途经太原时,为魏国公李光必所擒,见陆守忠头颅知范阳归降之意,当即派人将之送往长安。
乌成恩被带入大明宫,刚入宣政殿,便跪伏痛哭,向皇帝忏悔罪过。
叛军自相残杀,大将陆守忠也因此而死,这让皇帝很是高兴,范阳若是能够收复,困扰朝廷的最大隐患便不用动一兵一卒就能瓦解。
为此,李怏不但宽恕了乌成恩,还差人将其送下去好好歇息,又命人送上御膳。
然而多疑的李怏并没有就此轻易相信施寺明的归降。
——紫宸殿——
李怏侧卧在榻上,看着跪在榻前的楚王李淑,问道:“你王叔怎么说?”
“王叔说乌成恩虽不是汉人,但他们家族世世代代都是汉臣,他的父亲受朝廷恩重,所以投降之心不用怀疑。”李淑回道,“但施寺明却未必,施寺明为人奸诈,又极具野心,况且他占据了范阳这样富强的地方,就更加不会真心想要投降了。”
李怏手中拿着一道奏疏,“魏国公李光必也上奏说施寺明的归降只是因为燕军的失利,并非出自诚心,乌成恩虽是他的心腹,但却是忠于朝廷的,此话,与你十三叔所言,如出一辙。”
“魏国公久在沙场,所以对这些武将知根知底,但是你十三叔…”李怏半眯起双眼。
见父亲起了疑心,李淑连忙叩首,“叔母与十三叔成婚已久,此前,叔母久在军中,且魏国公还是叔母的麾下,魏国公知道的事,叔母必然也知。”
李怏俯视了一眼为李忱开脱的长子,又问道:“那么魏国公所奏,你觉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