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长安(474)

“百姓?”李怏看着元渽,“他们是如何言论的?”

元渽叉手回道:“百姓们都在议论朝廷的处决,觉得律法太过严苛,而纷纷感到害怕。”

李怏挑眉,“朕又何尝不想施恩呢,但叛国之罪,岂能轻饶。”

“陛下欲重罚,是为告诫百官,”元渽道,“然而惩罚若是过重,恐怕不但不能起到作用,还会适得其反。”

“苛政犹如一把利剑,稍有不慎,伤人伤己。”元渽又道。

“卿知道朕真正的隐忧吗?”李怏试探的问道。

元渽抬头,“陛下贵为天子,其隐忧莫过于头上的天与脚下的地。”

李怏惊讶的看着元渽,“那你说说,此事该如何解决?”

“天上压城的乌云已经散开,故而陛下不必担忧,至于脚下,陛下如巍巍泰山,江河无风不起浪,就算起浪,也无法撼动高山,陛下又何必纠结于此。”元渽回道,“臣听闻,投降的官员是因为受反贼逼迫,才在叛军建立的伪朝任职,当初长平王奉皇命进入洛阳,向他们宣布敕令,他们都对陛下感恩戴德,于是才同意回到长安,然而等他们回到京师,御史中丞崔祁竟对他们用以酷刑,并无论过错大小,皆以谋反罪处死论之,如此刑法,何人不惧?”

“陛下若真的按崔中丞所奏,将这三百人全部处死,那么天下的人心,就会从陛下的脚下顺着江河流走。”元渽叉手道,“孟子曰: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于掌上。”

经过元渽一番解释,李怏恍然大悟,“朕差一点为崔祁所害。”

“叛国之罪的确是罪不容诛,”元渽又道,“但这三百人中,罪有轻重,不能全部处以极刑,陛下若能施以仁德,驳回崔祁所定之罪,那么天下的臣民就会感恩陛下,而不只是长平王了。”

李怏起身走下台阶来到元渽跟前,“没有早一点将卿调回朝中,差点让朕错失了一位贤臣。”

作者有话说:

第210章 平胡曲(四十四)

乾德二年十月, 就在三司争论不下,李现欲轻叛而崔祁严苛律法,原本支持崔祁的皇帝, 忽然改依李现之议, 轻叛降官。

崔祁力争,遭李怏斥责, 最终将三百人分六等定罪,重者刑之于市, 次赐自尽,次重杖一百,次三等流、贬。

是年十二月, 斩叛将十八人于长安城西南独柳树下, 受伪燕重职者七人,赐自尽于大理寺, 受官者杖于京兆府门,其余被俘虏入狱者,官复原职。

获释的官员除了对下敕的皇帝李怏谢恩之外, 心中对长平王的感激更甚, 自此人心皆向长平王。

此案过后, 扶风太守李现加授银青光禄大夫,没过多久又拜光禄大夫、御史大夫并兼京兆尹, 封梁国公。

而刚刚归朝的度支郎中元渽, 因才受到李怏重用,不久升任御史中丞。

-------------------------------

乾德二年十一月, 回纥太子从东京得胜归来, 李怏便命百官出城前往长乐驿相迎。

回纥太子抵达长安, 李怏又在宣政殿设宴, 并加封回纥太子为司空,封忠义王,得知回纥并未劫掠两京,李怏十分感激,答应每年以绢二万匹相赠回纥,以报援助之恩,并抚恤回纥伤亡的将士。

两京刚刚收复,将士疲于征战,苏荷于是向李淑提议休整之后再行剿灭叛军残余。

几日后,长平王李淑处理完东京事宜,便与苏荷启程回到长安。

李怏听闻,于是在大明宫中设宴,为苏荷接风洗尘,并亲自率百官出城迎接。

——灞桥——

灞河上倒映着柳树的影子,一年又一年的过去,折枝断痕处长出了新的枝条,但离乡的友人,却再也无法归来。

短短两年,这场用血水洗刷了整个中原的战乱,死伤不计其数。

陕郡必经的官道上,迎立着许多老幼妇孺,一直至长安,她们祈祷与盼望,出征归来的将士中,能够出现自己朝思暮念的父亲、儿子、丈夫。

这一路上,有人欢喜,有人悲伤,对于长平王以及苏荷的归来,百姓们夹道跪拜。

队伍行至灞桥附近,便听得有笛声传出,那笛声让苏荷湿红了眼眶。

多年前的夜晚,她循着这笛声到来到了满是流萤的江畔,也因为这笛声,苏荷成全了现在的自己。

让她心甘情愿执剑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是自己心中不输男子的抱负。

众人来到河畔纷纷下马,但只有苏荷跨上了那座桥。

因为离家太久,其余人见到这相逢的一幕,也都潸然泪下。

战场上的凶险,谁也无法预料下一次出征是否还会顺利。

苏荷走向李忱,不顾三军将士的眼光扑向“丈夫”怀中。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