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长安(422)

同样,晋王陆庆绪的话,也让燕皇陆善很是不悦,“高卿说的有理,得中原者得天下,这也是朕为何定都洛阳的原因。”

皇帝向着大臣,晋王陆庆绪也只好闭嘴,陆善又道:“然而我军士气高涨,此灭唐之机,绝不可错过,诸卿有何良策?”

“陛下,自我朝起事,夺下两京以来,塞外诸胡一直蠢蠢欲动,若是能够引诱六胡部落,假意许以朔方之地,便可不用我朝一兵一卒,既能保下中原,又能聚胡兵一举灭唐,百利而无一害矣。”高上献策道。

陆善思索了一会儿,“此计甚好。”

“唐军现在已是垂死挣扎,灭唐就在眼前,为何要将朔方这么大一片疆域让六胡瓜分?”陆庆绪质问道。

“晋王,唐军虽败,然而民心犹在,李唐虽是苟延残喘,却比六胡要更加棘手,等灭掉李唐,这朔方之地,自然还是大燕的。”高上与之解释道。

“既然已经瓜分的土地,他们焉能甘心吐出来。”陆庆绪不满道。

“晋王,如今大燕西南的蜀地与东南的江南,依旧是李唐的疆域,利用六胡的野心灭唐,这是最稳妥的方法了。”高上继续解释道。

“稳妥?”陆庆绪皱眉,“这种畏畏缩缩的打法…”

“够了!”陆善斥道,“高卿,你只管说御敌之策,不必理会此子。”

“阿爷…”陆庆绪抬头。

“闭嘴!”陆善呵道。

“晋王一直在长安抵御唐廷不曾理政,不知各地军情紧急,不能理解臣的计策,也是在情理之中的。”面对陆善的指责,高上还帮着晋王说话。

“此番功劳,自然不能全让给六胡。”高上继续道,“况且大燕若是不出兵,那六胡又岂能相信,我朝不出兵,他们必然会继续观望,因而大燕也需派遣一支人马,且需是塞外精锐,等六胡与唐军两败俱伤,我军便可坐收渔翁之利。”

听懂了高上的话,陆善随后看向武将,从中选出了一名蕃将,“阿史那庆力。”

“臣在。”左羽林大将军阿史那庆力闻召出列。

“朕命你挑选所部五千人马,胁从晋王出兵朔方。”陆善吩咐道。

“喏。”

“五千?”陆庆绪大惊。

陆善挑眉,“没有听见高相的话吗?”

高上的计策,是引诱六胡攻打唐军,等到唐军被灭,两败俱伤时,燕军再出兵收复朔方,用最少的兵马,获得最大的利益。

陆庆绪低头,不甘道:“听见了。”

“如果此次你能顺利灭唐,那么诸卿所奏提议立太子之事,朕可以考虑。”陆善又道,“晋王,这是给你的考验。”

------------------------------

——洛阳·城北——

陆庆绪从紫徽城出来后,气得挥鞭责打下属,“这个高上,到底是怎么回事。”

“晋王勿恼。”颜庄劝道,“只要此次出兵顺利,那太子之位就是您的了。”

“哼!”陆庆绪昂首,“就怕那老东西说话不算话。”

“陛下当众说出的,应该不会有假。”颜庄道。

“不!”陆庆绪否决道,“先生跟了他那么多年,难道还不清楚他的为人吗,我虽是他的儿子,却从来不信他说的任何话,他这样说,也只是为了稳住我罢了,他喜欢的,是中宫那个贱人,若是真想立太子,何来考验一说?”

颜庄叹了一口气,“晋王,不管如何,此番出征万不可心急。”

“那个高上,等寡人回来,迟早有一天要杀了他!”说罢,陆庆绪便朝安国公主的宅邸驾马离去,“京中就有劳先生周旋了。”

陆庆绪一入宅,便急匆匆的向宅内下人询问,“李忱呢?”

“回晋王,李郎君与公主在书房。”就在众人都不敢靠近搭话时,一名端奉茶点的侍女上前福身回道。

陆庆绪撇了她一眼便朝书房径直走去。

李忱在公主宅的时日,因为女子的身份,陆庆芸并没有为难于她。

“阿兄。”

陆庆绪看着李忱,直言说道:“我军在咸阳全歼唐军六万人,陛下命我率五千人马进取朔方。”

“所以呢?”李忱放下手中的笔。

“你应该知道,我救下你的原因。”陆庆绪道。

“我只答应帮你谋求皇位,至于如何对付大唐,那就不关我的事了。”李忱回道。

“李忱!”陆庆绪皱起眉头,拔刀指向李忱。

“阿兄。”陆庆芸上前握住了兄长的手。

李忱伸出手,将刀从自己脖颈处轻轻推开,“灭唐之战,却只给五千人马,看来晋王已经火烧眉毛了,还是多多关心一下战事吧。”

“那好,战事先不说,就说你所允诺的皇位,寡人到现在都不曾看到半点希望。”陆庆绪再次将刀架于李忱颈间,“既然如此,寡人留你何用。”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