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长安(399)

“父兄所做的羞辱已经足够多了。”陆庆芸说道,“大燕能否取得天下,与一个困在囚笼里的人有何干系,赶尽杀绝,只会让我们丢失民心,昨夜凝碧池过后,今日便有北唐旧臣逃离长安,这难道还不够警醒吗,他曾对中原的百姓有恩,你们杀了他,只会激怒百姓。”

高上被陆庆芸的一番话所惊,但很可惜的是,陆庆芸只是公主,而公主在他们眼里,是注定无法继承皇权的。

“公主。”李忱从背后喊道,“我想,这位高侍郎,应当有很多疑惑要问吧,既不是皇命,那他就不敢杀我。”

陆庆芸犹豫了一会儿,回头看了一眼后,警告道:“如果这个人死了,那么高侍郎,也别想活着离开洛阳,我说到做到。”

高上弓着腰,叉手目送陆庆芸离开,地牢重归宁静,此处只关押着李忱一人,外面则有重兵看守着。

“高,不为。”

高上忽然一瞪,他看着李忱,匪夷所思道:“你怎知我的原名?”

“高不为宁当举事而死,终不能咬草根以求活耳!”李忱睁眼说道,“侍郎可还耳熟?”

高上再次瞪眼,“这是我贫贱时曾说过的话。”

“我猜,你来到这儿,是因为我手中的这块玉吧?”李忱将玉佩拿出,置于高上眼前。

“赵公的玉,怎会在你手中。”高上挑眉道。

“你说呢,寡人是国朝的亲王。”李忱气定神闲,虽困于牢中,却仍然让高上感到一丝阴寒。

“赵公在生前,选了你?”高上半眯双眼。

“高上,你自幼困苦,是李唐的宗室大臣,怀州刺史,助钱三万,将你送入京师,拜入赵公门下,赵公为你引荐,这才让你有了入仕的机会,你官拜左领军仓曹参军同正员之后,与范阳节度使陆善相识,佐其左右。”

“然,你得胡贼亲厚,却忘了当初的提携之恩,做了敌寇的入幕之宾,而今,你换来了什么?”李忱质问道,“你以汉臣之身,侍胡人夺得汉人的天下,那胡人可会感恩?”

“不,他们得胜后,只会卸磨杀驴罢了。”李忱又道,“世人只知诸葛孔明空城计之妙,却不知司马懿心思之深。”

“狡兔死,走狗当何如之?”

“汉家亡,你等汉人,当何如之?”

“昨日种种,难道还不足够让你等醒来吗?”

李忱的三问,直入人心,让高上想起了这一年当中的遭遇。

陆善虽与他亲厚,却改不了暴虐的脾性,起事以来,稍有不慎,左右就会遭到囚禁与打骂。

如上次河北的失利,陆善将失败的怒火迁至辅佐他起义的高颜二人身上,不仅降罪停职,还出手打骂,将他们软禁了起来。

自己身上所受的鞭刑虽已痊愈,但那道疤痕却是永远留了下来,如同心中,芥蒂若生,疑心便永难消除。

“我…”高上倒退了几步,他看着李忱,陷入了苦思,“恩师生前,为避嫌,从不与皇子亲善,国子监曾有监生在入仕前询问过恩师。”

“何人可以为君子?”高上所言监生求问君子,实则是在暗指朝中处境,储君虽立,然东宫未稳,诸皇子有夺嫡之势,那所谓的君子,即是皇权。

“恩师指了一个方向。”高上又道,“那是长安龙首原,大明宫的方向。”

“所有人都觉得恩师是不愿回答,才有所指,直到我现在才明白,大明宫即长安,长安即京兆府,而京兆府的前身,是雍州。”高上盯着李忱,细细打量,“那一年,恰好是你受封开府。”

只有李忱明白,这块玉的真正来由,至于高上如何揣测,那是高上的事,李忱既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

“此时迷途知返,还不算太晚。”李忱说道,“伪燕的暴行,你比我更加清楚,这样的朝廷,真的能够夺取天下,稳坐江山吗?”

“可以现在的你,还能够挽救大唐于垂危吗?”高上反问。

李忱睁眼盯着高上,“能够挽救一个国家的,从来都不会是某一个人。”

“真正能够拯救大唐的,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千千万万黎民百姓。”

李忱的话,使高上彻底动摇,作为执掌实权的宰相,他很清楚现在的形势,以武力镇压,燕军看似得胜,可却早已失尽民心,各地□□不断。

且那燕皇刚愎自用,又极为残暴,嗜杀成性,听不进任何劝阻。

“我会在燕皇跟前,保下你。”高上没有明面答应李忱,然而此话,却胜似答应。

“高参军。”李忱看着高上的背影,眼眸深邃的喊道,“民心,才是天下。”

------------------------------------

叛军夺取两京后,大肆劫掠,屠戮百姓,以致民怨四起,各地暴动。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