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长安(36)

李忱回京的消息也传到了东宫,太子李怏以雍王腿脚不便,屈尊至雍王府,将赐婚的消息告知雍王。

李忱并没有和太子提及她与苏荷相识之事,“那九原太守之女,性格豪爽,不像长安城那些世家之女心思复杂,她又是将门之女,身手不凡,想来你见了她,定会喜欢,此事决定的匆忙,未来得及询问你,吾便自作主张向圣人请了旨,十三郎不会怪吾吧。”

“殿下替臣的婚事如此操心,臣已是感激,岂敢怪罪。”李忱道。

太子觉得雍王回来后生分了许多,便靠近拍了拍她的手,“十三,在家,你我是兄弟,不用这般拘谨。”

太子给李忱的感觉,不像是大恶之人,然人会伪装,而太子又是落水案的最大受益人,太子对她越关照,李忱的疑心便越重。

随后太子拍了拍手,几个侍臣抬来一些吃穿用物与一箱铜钱。

因为身体的缺陷,李忱是众多皇子中,最受李怏照顾的一个。

“足贯五十,不多。”李怏道,“你先拿着,缺什么就派人到东宫来报。”

“殿下,我…”

李怏旋即起身,看着屋内斜入的夕阳,“时辰不早了,我也该入宫昏定了。”

太子是带着长子长平郡王李淑来的,李淑并没有紧跟父亲离去,而是转身向雍王行礼,“王叔。”

李淑仅比李忱小一岁,自幼聪慧,深得其祖父的喜爱。

李忱看出了长平王的来意,“侄儿想向王叔讨一幅字。”李淑叉手微微抬手道。

李忱便带着长平王去了书房,但长平王意不在雍王的字。

李忱心中明白,没有当即拿字给他,进入书房,叔侄二人都像变了一个人,“长平王有什么想问的,就问吧。”

“王叔同淑儿一起长大,是至亲,也是挚友,有什么话,淑儿就直说了。”长平王直起腰杆,盯着李忱问道:“王叔去朔方,究竟为何?”

作者有话说:

V前随榜哦

废太子有儿子,太子也有几个儿子,皇帝赐死了三个年长的亲王,还剩七王李恪,十王李恬,其他的夭折了。

五十贯换算成人民币大概一万多的样子。(太子要养活一大班底比较穷)

第17章 秋风赋(三)

秋风卷入书房,吹起两侧圆柱下浅褐色的帘帐。

“长平王有此问,想来是知道原因的,又何必再来追问呢。”李忱道。

李淑朝雍王弓腰叉手,“十三叔是众多王叔中,淑儿最为钦佩的一个,也是关系中最亲近的,您和我都是父亲看着长大的,是我的至亲也是友人,父亲仁善憨厚,王叔是知道的。”

李忱看着长平王,“小淑。”

“王叔,那桩案子,父亲是直接受益人,可父亲,从来都没有想过要当储君。”李淑又道。

李忱感到很无奈,她拍了拍长平王的头,“你放心,王叔知道你父亲是什么样的人。”

李淑旋即屈膝跪下,“淑儿不想看见至亲相残。”雍王李忱有整个清河崔氏做后盾,若能得到李忱的支持,东宫的地位便能稳固。

长平王幼机敏,亲善仁孝,因太子对雍王的照拂,李淑与李忱也是自幼交好。

与憨厚的太子不同,李淑心思深沉,观察入微,又是皇长孙。

“王叔答应你。”李忱弯腰将李淑扶起。

而后,长平王要走了李忱的一幅字,这是他敬佩李忱的其中一点,诸皇子中,唯李忱才学最佳,李淑颇爱书法,每遇瓶颈便会来求问王叔李忱。

送走李淑与太子后,李忱并没有停止追查案子,至于对李淑的话,不过是为了让其宽心。

从母兄离世,父亲疏远,她便不再相信任何人,即便是与自己关系好的几个兄弟。

太子虽表现的仁孝,但太子身后有整个范阳卢氏,在案子查清前,太子仍无法洗脱嫌疑。

太子与皇孙前脚刚走,后脚孝真公主的人马就赶到了雍王府。

侍女穿着男装,模样清秀,叉手行礼道:“见过雍王。”

李忱坐在庭院里,手中还拿着一本书,“我回京,阿姊也知道了么?”

“只要太子殿下收到关于雍王的消息,怕是谁也瞒不住的。”侍女回道。

“阿姊有什么话?”李忱问道。

“明日巳时,公主请您到东市常平仓后的聚全酒肆喝茶。”侍女道。

“知道了。”

--------------------------------

翌日

苏荷带着青袖从九原一路骑马进入京畿道,抵达长安时,青袖累得差点从马背上摔下。

她的体力与骑术都比苏荷差太多,为此苏荷还特意放慢了速度,若是苏荷一人独往,昨日就能到达长安。

陆庆绪还在长安,且被封为了鸿胪卿,苏荷原本没有想过会如此匆忙来到长安,奈何朝廷突然下了一道诏书,一道让她不得不入京的诏书。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