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长安(318)

将出凶门勇,兵因死地强。

蒙轮皆突骑,按剑尽鹰扬。

肥头大耳的官员,停下了手中正吃着的酒肉,明明听不懂,却依然陶醉在了张贵妃的歌声中,“贵妃娘子的歌声,可是丝毫不逊色当年的许贺子啊。”

鼓角雄山野,龙蛇入战场。

流膏润沙漠,溅血染锋铓。

笛声与琵琶都变得越发急凑,就像是身临战场,有震撼山川之势。

张氏的多才与美貌,吸引了所有的男人,但他们只能将那份蠢蠢欲动的心思深深埋藏。

雾扫清玄塞,云开静朔方。

武功今已立,文德愧前王。

夜色渐深,风从龙池池畔徐徐吹来,吹动着李忱的发丝,那龙池边上的昙花,听见了笛声,竟纷纷绽放,一夜开尽。

然而就在曲终时,那些最先开花的昙花却开始枯萎凋零。

李忱与张氏的合奏,比之前与许贺子的,还要更加精彩,明明是临时拼凑的二人,就好像浑然天成,没有一点瑕疵,引得一众懂乐的官员与教坊乐工拍手叫好。

李忱垂下双手,呼吸有些急凑,张贵妃抱着琵琶,看见了她的脸色。

“好好好。”御座上忽然传来掌声,皇帝拍手笑道,“贵妃的琵琶,如今怕是赶超教坊了。”

然而皇帝似乎并未意识到,自己亲自所作的平胡,而今却让胡人坐镇了半壁江山,不仅如此,面对东北的异动,他却丝毫没有危机之感。

李忱回到坐上后借身体不适之故先行离开了宴会,离宫的路上,有月光为她指引,她看到了无数盛开的昙花正在慢慢枯萎凋零,就如同这个国家一样。

李忱在昙花前停下了脚步,在月光的撒照之下,洁白的昙花干净的一尘不染。

当她伸手想要触碰时,昙花却开始衰败,直至枯萎,李忱垂下手,抬头看着天上的明月,无奈的叹了一口气,“平胡,平胡,终究不过是昙花一现。”

作者有话说:

第141章 长恨歌(九十五)

——范阳——

千秋节的次日, 夜,陆善在长安城的眼线将消息秘密传回。

陆善坐在灯烛旁拆开一封用滴蜡密封信笺,命心腹在他耳侧念出, 上面写到天子对于陆善的寿礼十分满意, 而对于东北三镇,朝廷没有任何动静, 也没有防备之意。

但密信最后记载的一件事,却让陆善脸色骤变, “平胡!”

“平胡?”听到陆善口中念词,颜庄与高上两名军师对视一眼。

陆善十分信任的将密信递到二人眼前,“昨日千秋节, 圣人在兴庆宫花萼相辉楼内举行生辰宴, 雍王李忱在宴会之上吹了一首平胡曲。”

“平胡曲?”两个汉人军师听到这名字,当即追问道:“可是圣人在开皇年间亲自所作的平胡?”

大字不识一个的陆善自然听不懂颜庄与高上的话, “圣人作过平胡曲吗?”他挠头问道,“我这个胡人怎不知呢。”

“圣人所作平胡,至今已有三十余年了, 大王自然没有听过。”颜庄道, “雍王在千秋节上吹的平胡, 一定是圣人所作。”

“雍王此时在天子寿宴上吹奏平胡,怕是别有用心。”

“定是想借生辰宴提醒诸臣莫忘提防异族, 这个雍王, 不简单呐。”高上说道。

“谁能说不是呢,他可是崔贵妃的儿子, 当年差一点就坐上储君之位了。”颜庄说道。

听到两位军师的议论, 陆善不由的恐慌, “那雍王的岳丈叫苏仪, 为朔方九原郡的太守,颇有将才,非等闲之辈。”

“如此,这个雍王,大王不得不防。”高上提醒道。

陆善点头,旋即又道:“他虽然聪慧,但是双腿一直患疾,就算朝臣有心拥护,也无缘于帝位。”

“可下官却听闻雍王曾去过中原,还在中原获得了不少民心。”高上又道,“这才是最为关键的。”

“高先生不知,那雍王素来与东宫走得近,此举,怕是东宫所为。”陆善说道,“让我恐惧的人,已经不在了,所以我并不害怕朝廷与天子,而我真正的敌人,乃是东宫太子,李怏。”

“李怏能够在李甫手下安然度过十余年,可见他并非表面那般平庸。”陆善又道。

“东宫自是要防,但雍王也不可就此忽视。”高上提醒道。

“接下来,我都听二位先生的。”陆善向二人拱手道。

-------------------------------

天圣十四年,九月秋。

——长安·崇仁坊——

崇仁坊有诸州进奏院,而远在范阳的陆善,自称病后,便用奏事官往返长安代为通传,由崇仁坊的幽州进奏院转呈天子。

是日,李忱坐在崇仁坊的一家茶楼上,手中拿着茶杯,一边喝茶,一边看着茶楼底下的幽州进奏院。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