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长安(300)

李忱侧头看着水榭以西的方向,眼中满含泪水,“然而那里,是我的家,是母亲,最后离去的地方。”

赵居仁由是明白,“崔郎是一个重情义之人。”

“我可以躲在南方,静待时机,然而战火终将蔓延至各地,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是大唐的国土,而国土上生活着的,都是我大唐子民,我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遭受战火摧残。”李忱又说道。

赵居仁听到李忱的话,深受感动,“我等老人,还不如崔郎一介书生,若天下百姓能得您这样的君主,何愁盛世不复呢。”

“老朽听闻崔夫人是太原苏氏的后人?”赵居仁又问道。

“内人的确是太原苏氏出身。”李忱回道,“其父、祖皆是从军的将领。”

“之前几次宴饮中,偶然看见崔夫人在内宅教我那些不成气候的儿孙女眷们用枪,其身手,不弱男子,真乃巾帼也。”赵居仁夸赞道,“宴后,内宅的妇人们争相夸赞。”

听到赵居仁对妻子的评价,李忱很是开心,“内人自幼习武,也曾随岳丈于军中历练。”

“原来如此。”赵居仁说道,“崔郎与夫人琴瑟和鸣,有夫人这样的女中豪杰相助,相得益彰。”

李忱笑了笑,赵居仁旋即从怀中拿出一块玉,将其交给李忱,“这是兄长临终之前交给我的遗物,他曾为国子监祭酒,所以朝中有不少大臣是他的门生,他们看到了这个,就会明白的。”

“不,”李忱推辞,“这是留给赵公的遗物,我怎能要呢。”

“此物在我手中,也不过是尘封,但在崔郎手中兴许还有用处,”赵居仁说道,“如果兄长见到了崔郎,我想他也一定会和我一样喜欢崔郎的。”

李忱从赵居仁手中接过信物,乃是一颗玉石,上面雕刻着梅兰竹菊四君子。

可见赵居仁的兄长,生前也是喜好风雅之人。

“某何德何能,蒙赵公信任。”李忱觉得信物十分沉重,这代表着赵氏一族对雍王的认可以及信任。

“老朽这般做,亦是存有私心,老朽年事已高,不知还有几日可活,故将希望寄于此,只愿能够福延子孙。”赵居仁说道。

无论是自立,还是辅佐东宫,李忱都能有自己的退路,而赵居仁已经猜到,雍王此刻返回长安,应该是要拥护东宫。

毕竟雍王有腿疾在身,而东宫又是储君,朝中大臣支持的,也是生性仁孝的太子李怏。

----------------------------

天圣十三年夏,陆善回到范阳后便借出兵攻打奚为由,整顿兵马,四月,陆善率军大败奚军,并俘虏奚王李仁越,命人将其押送至长安。

皇帝大喜,降下封赏,并在百官跟前夸赞陆善的功绩与忠心。

同年五月,李忱回到关中,关中去年水患,而今年却又逢大旱,滴雨不下,造成大饥,作物颗粒无收,自去年至今,饥荒越渐恶劣。

李忱看着关中的景象,比去年在中原时见到的,还要更加令人毛骨悚然。

从江南一路西行,官道上全都是逃荒的百姓,有些还会因为太饿而将李忱的马车围困住,她无法救助这么多灾民,只得在救济了一部分后改走了其他的路。

六月一日,当李忱踏入长安之时,天降异象。

明明马车方才在城外还是艳阳天,这刚一入城天色就暗了一半,犹如夜晚一般。

光明逐渐散去,仅剩的月光,支撑着夜晚的黑暗。

“快看,天狗吞日。”

“天降异象,天降异象。”

此时,最为忙碌还是掌管天文历法的太史局,日食自古就有,只是不懂天文的百姓,便将关中的饥荒与日食关联在一起,以为是上天降下的惩罚。

“六月,乙丑朔,日之有食,不尽如钩。”太史令用天文仪器观测,并命人记下日食。

朝中一些官员发现天暗后,也纷纷从公廨走出,他们看着被吞噬的太阳,忽然有人被刺瞎了眼睛,慌张的大喊大叫。“我看不见了,我看不见了…”直到同僚合伙将他按住。

“快请太医。”

他们也将关中出现的饥荒以及各地的灾情联系在一起,而今天子闭目塞听,重用胡将,看见日食,遂人皆忧虑,以为是亡国之兆。

“天狗蔽日,这是有贼人,要篡我汉家山河啊。”

苏荷将李忱搀扶下马车,看着天空那轮被吞噬掉一半的红日。

“这是什么?”苏荷对这样的天象感到很是差异。

“日食。”李忱回道。

“日食?”苏荷半眯着眼睛,太阳虽被遮蔽了一半,却仍然刺眼,“那为何只吃下一半?”

李忱也解释不清日食只吃一半的原因,只知道史书上曾有所记载,“这是日食的一种,有关于天文的史书,将这种日食称之为,日之有食,不尽如钩,并且日食只发生在朔日。”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