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乐,好乐啊,这笛声比我当年在长安城中听到的,还要绝妙,快快向笛声处靠拢。”然而等诗人吩咐船家摇浆靠拢时,那笛声与船只早已消失在了湖面的大雾之中。
“郎君,姑苏山到了。”文喜将船靠岸,先扶青袖上岸,随后又与苏荷一同将李忱连人带车抬至岸边。
“我与青袖在此处守船。”文喜说道。
青袖取来一盏灯笼交给了苏荷,“娘子带郎子深夜上山,可要当心一些才是。”
苏荷点头,将灯笼给了李忱,蹲下来说道:“山路只能走开凿的石梯,我背你上去吧。”
李忱望着眼前的姑苏山,犹豫了片刻。
“这神医也真是,明知郎君不便,却偏要选在姑苏台上,这不是为难人嘛。”文喜气道。
“华清宫后山的翠云亭,不也是我背你上去的吗。”苏荷笑说道,似很轻松一般,“难道十三郎信不过我?”
“不,不是。”李忱连忙否定。
“好了,走吧,纪神医应该在姑苏山上了。”说罢,苏荷便拉起李忱。
“抓稳哦。”登山时,苏荷还不忘提醒。
李忱靠在苏荷的肩背上,双手轻揽着脖颈,今夜的姑苏山上格外安静,二人走了许久都不见其他的登山之人。
“十三郎讲些故事与我听吧,关于这姑苏台的故事,你一定知道。”苏荷道。
李忱点头,“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这座姑苏台始建于吴王阖闾,经夫差续建而成…夫差兴于姑苏台,也亡于姑苏台。”
苏荷听着故事姑苏台的故事,终于爬上了姑苏山,李忱替她擦拭着额头上的汗水。
苏荷粗喘了几口气,看着寂寥的姑苏台,感到十分怪异,“今夜月色如此好,这姑苏台上怎一个人都没有?”
“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十牖之开,不如一户之明。”
离姑苏台不远处的山间传来了回响,今夜月圆,而姑苏台上却没有游人,只有一个鹤发童颜的老者盘坐在一块巨石上格外显眼。
月光下,老翁穿着一身白衣,如仙人一般,“你来了。”
李忱由苏荷搀扶着,立于风中,她一眼就认出了老者,“老先生。”
苏荷将李忱搀扶到巨石上,上面有一张席垫,看起来是提前预备的。
李忱跪坐下后,苏荷便从巨石上离开,但她并没有走远,而是站在姑苏台上,静静注视着这一切。
“你想清楚了?”老者问道。
“想清楚了。”李忱回道,“天下人的生路,就在我的脚下。”
“至于我的生路。”李忱侧头看了一眼姑苏台,“我想,我已经有答案了。”
--------------------------------
之后的几个月,李忱一直白龙鱼服,隐居于姑苏城中,期间亲自登门拜访了吴郡太守赵居仁。
江南道远离长安,便也没有几个人认识皇十三子,李忱便常带着苏荷于江南各地游玩,苏荷最喜欢的便是与李忱乘船,穿梭在烟雨之中,江南各郡都有连接的河流,只要一条船,便能通往各处。
小小的乌篷船,便能去往各地,品尝各种不曾见过的美食,清晨时,可以看见小河两岸搓洗衣物的妇人,至晌午天气炎热时,便有孩童光着脚丫在小河中拿着篓子捉虾。
江南的生活,安逸舒适,比起长安城中的喧嚣,苏荷似乎更喜欢这里。
然而长安突然传来的一则消息,打破了李忱与苏荷在江南的安静。
文喜攥着双手,站在无人的岸上,眼前的河水清澈见底,鱼儿成群觅食,苏荷荡着乌篷船的船浆慢慢靠拢。
“郎君,长安城传来消息,”靠岸后,文喜叉手道,“庆王薨了。”
作者有话说:
第126章 长恨歌(八十)
天圣十二年, 盛夏,庆王长子满月,于入苑坊的私宅中举行洗儿会, 皇帝为此, 特赐宴于庆王私宅,并亲自为这个孙儿赐名李健, 重赏皇孙生母,以及庆王府上下奴仆。
洗儿会当天, 庆王府异常热闹,因右相张国忠欲扶持庆王取代太子李怏,故而张氏一党的官员纷纷携厚礼赴会。
天子恩宠庆王, 宗室子弟与诸王公主以及驸马也都亲自登门送上贺礼。
然而庆王为长子举办的洗儿会, 在接待宾客之时,陪同在身侧的竟是张刘两位孺人, 而庆王妃卫氏却不曾出席。
“孝真公主到。”门仆高喊,“送南海珍珠一对,长命锁一只, 蜀锦…”
“孝真姊姊。”面对几位年长的公主, 庆王还算恭敬, 虽然他知道孝真公主在暗中支持的是长平王。
“时间过得真快啊。”孝真公主说道,“这一眨眼, 十五郎都已经为人父了。”
庆王笑了笑, “十五还记得幼时,阿姊从宫中出嫁的场景, 而今, 一晃便过去了多年, 阿姊还和从前一般美丽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