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长安(182)

李忱拽着文喜,“给…”

砰!——

屋外忽然传来了爆炸声,李忱焦急道:“快,京畿的府兵…”

听到爆炸声,文喜也意识到了事态的紧急,“没有想到真的有人敢在上元夜动手。”

他从蹀躞带的挎包里拿出一支信号筒,可当他要点燃时,却发现信号筒已被水所浸。

这下,文喜比李忱变得更为焦急,“小人还有备用。”他走到马车前,掀开坐板,里面却只有一把横刀,“不对啊,我明明放在这了…”

“来不及了,你立刻出城,先去兵马最多的上洛郡找李太守。”李忱焦急的吼道。

“喏。”

作者有话说:

温病是发烧哈。

印刷术是唐朝的,唐中后期才开始普遍使用,活字印刷术是北宋的,对于唐代,连一些好的纸都不便宜,书自然是很珍贵的东西,历史上也有不少穷苦书生向富人借书,然后抄写的典故。

为什么会有一本专门关于刘邵记载的书,后续会有解释。

上洛郡原为商州,唐玄宗改州为郡,天宝时期上洛太守有薛融,之后是一个姓李的官员(王维有一首诗《送李太守赴上洛》改郡是天宝年间改的,州刺史也改为了郡太守)

为了让大家看懂后续,说一下唐朝的军制,府兵制,分北衙禁军与南衙府兵,其实顾名思义,北衙都在禁苑,属皇城之北,南衙则在皇城之南,两军交替宿卫,相互牵制,玄宗时北衙有四军,南衙十六卫。

其中有四卫,左右监门卫与左右千牛备为监门以及皇帝亲从、仪仗。

而其余十二卫,则分领所有折冲府,大概有几百个,而府又分等次与大小,屯兵的数量与大小有关,唐代是世袭军户制。

这个时期府兵制已崩塌了,中央的禁军和府兵都拉胯的很,也就边军还能打打了。

禁军里有一支龙武军,其出身是原来唐太宗挑选的飞骑,组成百骑,武则天扩至千骑,中宗又扩至万骑,在韦后与安乐公主以及与太平公主较量中,唐玄宗都是依靠了万骑,所以更名为龙武军。

因为拥立之功,龙武军的待遇很高,然后…越来越拉,经过好几代人组建的飞骑,就毁在唐玄宗手里了,安史之乱后,北衙四军几乎覆灭,后面肃宗重新培养了两支效忠自己的军队,就有了北衙六军。

其实从唐朝军制上,不难理解宋代为什么重文轻武,纵观历史上所有朝代,都会从上一个灭亡的朝代吸取教训,然后又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第81章 长恨歌(三十五)

花香燃尽, 一阵刺骨的寒风拂过,吹散了空气中弥漫的曼陀罗花香,也将看客从幻相中吹醒, 逐渐醒来的人发现了这场大火, 燃烧断裂的木板从数丈高的灯楼上落下。

“火,是火, 是真的火。”他们惊恐的大喊着。

不断坍塌的楼板,灼伤了楼下的看守, 也引起了兴庆门前的恐慌,使原本安静观赏的人群,一下陷入了混乱之中。

在一根看不见的铁丝用力拉扯之下, 那燃烧的灯楼突然向兴庆宫倒去。

木柱、楼板、栏杆, 随着灯楼逐渐倾斜而向下掉落,兴庆楼前正是宗室与文武百官的帷幕。

甚至有帐内不知情的官员被活活压死, 也有宗室女眷被困于火海。

“着火了!”

帷幕点燃的一瞬间,大火扩散开来,场面变得混乱不堪, “快跑啊。”

“天佑大唐!”随着一阵嘶吼, 禁军中出现了叛军, 因武库失火,导致禁军装备参差不齐, 有的竟用毫无防守力的仪仗甲, 在锋利的横刀前,薄薄的甲片不堪一击。

“啊。”惨叫声接连传出。

“护驾!”灯楼倒塌, 火势蔓延到了兴庆宫的城楼上, 亲卫瞬间聚拢, 将皇帝与张贵妃以及太子护送离开。

侍从官中的一些世家子弟, 看着大火与兵变,并没有吓得逃散,而是与禁军一起跟着皇帝撤离。

还未从失魂中反应过来的皇帝,频频回首,“怎么回事,这是怎么回事,上元夜怎么会有人造反,何人造反…”

灯会变成了火海,长安城中的叛军,开始一路纵火,并打着拥立太子的名号与禁军厮杀,“诛杀昏君,拥立太子。”

“诛杀昏君,拥立太子。”

短短片刻,长安城就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这场兵变,也让一些上元夜潜伏在城内歹的徒趁乱行凶,烧杀抢掠。

数十个势力在城内厮杀,喧嚣变成了哭嚎,百姓们躲入坊内不敢出来。

然而火势蔓延,一些酒楼与民宅被焚,躲在里面的无辜百姓,有的来不及出逃便被活活烧死。

短短片刻,长安城中就充斥着各种声音,孩童、老人,无助的哭泣,与恐惧的呐喊,以及那惨绝人寰的叫声。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