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内的武库为存放兵器的中央武库,与太仓临近,武库着火,惊动了南衙与北衙各军,尤其是掌管武库的机构。
然长安黄土之上多为木构建筑与茅草,又逢秋日,天气干燥,大火一但燃起,短时间内便无法浇灭。
金吾卫遣散了武库附近的所有人,并安排人马将宫城护住。
“快快快!”
上千名禁军出动前往各个沟渠挑水,军官将挑来的水装入牛皮逢制的水袋里,随后插上一根打通的竹竿,“三二一,用力。”
在几个禁军叠罗汉的挤压下,水袋里的水顺着竹竿涌出,水枪用来浇灭屋顶上的火。
武库的大火几乎动用了半个城的防火用具,但仍然收效见微,“将军,武库的火太大了…”
左金吾卫中郎将看着眼前的大火,皱眉道:“马上派人到太仓,武库已经无法保全了,莫要让火蔓延到太仓与宫内。”
“喏!”
武库署的官员仍在拼死救火,有的连发冠都烧毁了也不敢歇息片刻。
文喜推着李忱来到皇城武库前,在熊熊大火前,武库内的木柱逐渐被烧毁倒塌,砸伤了不少救火的士卒与武库署的官员。
“这武库署内的文官竟然亲自上阵救火,比禁军还要积极,这是不要命了吗。”文喜看着眼前混乱的场景说道。
李忱的眼睛里印着一团团大火,“与其说是在救火,倒不如说他们是在救自己的命。”
文喜低下头,看着轮车上的李忱,“他们…”
“武库着火可不是一件小事。”李忱又道,同时她也在思考,一向看管严密的武库为何会着火,“皇城禁地,这火…”
轰!武库的屋顶突然坍塌,着火的木炭向外飞出,使得不少救火的士卒被灼伤。
“雍王?”救火的左金吾卫中郎将在皇城内发现了李忱。
由于是在宫城周垣,普通百姓不得入,故而左金吾卫中郎将认出了轮车上李忱,“武库着火,此地不安全,请雍王速速离去。”
李忱看了一眼中郎将,拱手道:“将军辛苦。”
文喜只好推着李忱离开皇城,百姓虽无法进入皇城,但今夜的武库大火,却惊动了全城百姓。
官府机构大多都置于皇城内,这场火,让公廨里的值夜的官员纷纷跑出。
户部郎中王瑞闻讯,带着书吏从尚书省户部走出,此时武库的大火已经蔓延,看着纷乱的街道,似惊得抬不动脚。
“王兄,武库着火,此地危险。”有认识王瑞的禁军将领提醒道。
王瑞看着提水救火的军官,不禁问道:“武库好端端的,怎会起火呢?”
然而军官并不知起因,于是摇了摇头,“许是南风未散,炎热所置。”
“胡说,”王瑞否决,“已至中秋,哪儿还有什么南风。”
军官摸不着头脑,眼下救火要紧,“我还有要事在身,王兄多加小心。”
王瑞眼里的火团烧得十分旺盛,“这一烧,无疑是烧了半座长安城。”
“只烧了半座,还有半座呢。”黑夜中,王瑞身后的书吏半眯着眼睛说道。
武库的大火,让长安城陷入了混乱,以至于夜禁的街鼓都比平常敲晚了一些。
——永平坊——
苏荷半躺在木地板上,眼睛盯着一只人偶,人偶是用檀木雕刻的仕女。
青袖看着苏荷,轻轻咳嗽了两声,“看来娘子对这生辰礼甚是满意,都端详了好几个月,还得是李郎君手巧。”
“瞎说什么。”苏荷脸红,将那人偶随手放置在了桌子上。
咚咚咚!——坊外传来了街鼓。
青袖瞥了一眼水漏,“咦,今日的街鼓怎么四刻才敲。”她便穿上靴子走到庭院。
“呀,娘子,您快来看呀,长安城着火了。”
苏荷起身,顺着青袖指的方向,只见北面升起了一股浓烟。
靖安坊在永庆坊东侧,烟是北侧升起的,她遂松了一口气,“哪座坊失火了吧。”
“这烟如此浓,若是坊,怕是得烧去半座。”青袖又道。
唐朝长安城,地基本上黄土地,木建筑,而且茅草屋在唐朝还是有蛮多的,不是所有房子都用瓦,虽然瓦片从西周就有了。
幽州节度副使(也称范阳)是周王的外祖父,稍微说一句,李忱很聪明,但没有聪明到是上帝视角。
她很想挽救大唐,但是她觉得这样的大唐是没法救的,唯一的可能,就是皇帝驾崩,作为皇帝的女儿,她虽然讨厌父亲,但做不出那种弑父的事情,所以这个局无法打破,她才会说死了一个陆善还会有第二个陆善。
不是安史之乱摧毁了盛唐,摧毁盛世的,是唐玄宗,当得到果的时候,因才是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