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发生后,老吴并未下车,他觉得追尾是对方的责任,只是扫了后视镜一眼就离开了现场。
回到工地之后,他发现车尾上有红色的血迹,这才意识到大事不好。
为了撇清自己的责任,老吴当晚就对血迹进行了清理。
夏瑶思索片刻后问道:“没处理之前血迹是怎么分布的?”
老吴不知道夏瑶为什么要这么问他,低头略思考了一下回答:“就是车位油漆牌照的位置,有一大片血。”
正是因油漆牌照的位置底色比较浅,老吴才能眼尖地发现那片血迹。
陆商拿出两张纸,用手边的铅笔画了两种模拟图放到老吴面前:“你看看,血迹分布更近似于哪一种?”
老吴凑上前仔细分辨,其中一张上面铅笔画出来的圆点样式的“血迹”大小比较均匀,整体呈现出一种圆形分布状态;另一张则完全不一样,圆点形的“血液”围绕着某个中心点分布,其中还散落不少线状“血液”。
他看过之后,指着第二张说:“是这样的。”
“你确定?”陆商重复问了一遍。
老吴肯定地点了点头:“一定就是这个样子的,我记得很清楚,那血不是圆形分布的,就像是甩上去的一样,沾满了车尾的整个油漆牌照!”
油漆牌照是长条形的,这说明老吴没说谎,血液是按照第二张图的样式分布的。
其实陆商画的两张图,分别对应的是两种不同的血液分布状态。
第一种是喷溅状血迹。典型的喷溅状血迹形态为在一定面积内均匀分布的、圆点状的血迹,其面积的大小与破裂的动脉管径成正比,而与喷溅的距离成反比,即距离越近,面积越小。
按照奥迪驾驶位和车尾的距离来计算,如果是喷溅状的血迹那应该是极为大片圆形分布。
第二种则是碰溅血迹。是溅落状血迹中最常见的类型。碰溅血迹除了具有一般溅落状血迹的特点外,还与碰击的速度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碰击速度越快,血迹越细小。
通过判断这两种不同类型的血迹,就能知道死者是在撞车前受的伤还是撞车时受的伤。
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之后,陆商对夏瑶点了点头。
后者接着问道:“当时你的车上还运载了什么货物?哪怕是一片杂物你都要一五一十地说清楚!”
经过一轮审讯,老吴因涉嫌肇事逃逸被警方依法羁押。
事后,警方在工地工棚后的垃圾堆里找到了老吴从车上卸下来的物品,其中包括几条钢筋、挡雨用的尼龙布和几把工地上常用的工具。
看着被同事带回市局的那些榔头、钉锤等东西,梁瑞隔着手套拿起其中一件手锯。
他上下观察一番后说:“如果死者身上的伤口有关的话,那只能是这个东西造成的。”
俞洪敏摇摇头道:“如果是这把锯子造成的,那它怎么会还在运输司机的车上呢?”
何况死者身上不是一处伤口,是好几处伤口,就算是车上下来的锯子导致,那也得是好几把锯子同时掉在了死者身上,再加上车子甩出去的力道,和锯子本身的惯性,多番巧合才会在死者身上制造出相同的伤势来。
梁瑞觉得宁杀错勿放过:“拿去检验一下。”
说完,他拿着锯子就要往检验科走。
如果死者身上的伤是这一把手锯造成的,那手锯上势必留下血迹。
夏瑶把他拦了下来:“不用验了,不是这件手锯导致了死者身上的伤口。”
梁瑞不解:“为什么?查一下更稳妥不是吗?”
就算不是从车上掉下来造成的,也有可能是有人利用货车制造了家乡,也许是老吴说了谎,用这把锯子伤了人。
要是放在一切都不明朗的情况下,就算梁瑞不说,夏瑶也会让人拿去做检验。
能够符合死者尸体上锯齿状伤口的ᴶˢᴳᴮᴮ凶器都值得进行检测。
这一次,夏瑶分外坚定。
她接过手锯说道:“这个手锯的锯齿跟伤痕创缘的形状不符,且根据司机交代的车尾血迹分布情况来看,死者极有可能是在撞车前就受伤了。”
死者身上的伤势过于奇特,夏瑶对那些伤势进行了精细的分类和研究。
现在就算是创缘波浪状的弧度,她都一清二楚,是以她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个锯片的锯齿和死者身上的伤口不符。
梁瑞和俞洪敏闻言大惊失色:“什么意思,他是喝醉了酒又受了伤还开车上路吗?”
这事听起来过于骇人听闻。
夏瑶说:“不排除这个概率。”
不管真相如何荒诞,他们工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依据事实说话。
事实证据摆在眼前,就算真相再离谱,他们也不得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