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我爹的心尖宠[年代](130)

作者:寡人的包子铺 阅读记录 TXT下载

三声铜锣敲响后,下葬前的跪拜仪式开始——

前堂中的人全部安静下来,摆满贡品的长木桌被安置在天井处,桌前摆了个香炉,地上扑了条白布,儿孙们按辈分高低挨个上前跪拜上香。

吹打队“吹拉弹唱”,在旁伴奏,哭灵人跪在一旁痛哭流涕地伴着《哀乐》哭丧。

哭灵人是代主人家哭丧者,多为女性,在农村甚是常见。

有时主人家哭不出来,在哭灵人嚎啕大哭的感染下,“孝子贤孙”们才好宣泄大哭,现场不会显得冷清又尴尬。

现下,主人家几十号人,全都哭了起来。伴随着飘飞的雨点,氛围甚是凄惨。

宝珠和郑玉兰也凑在一旁观看。

这都是有钱人家的做派,普通人家仪式搞得很简单,也没钱请哭灵人。

宝珠全程盯着哭灵人看,惊叹不已。

她咋那么多话能哭?嗓子都哑了,还能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嚎得这么大声呢!不知道的,还以为她才是阿婆的亲亲女儿呢!

良久,宝珠认真地说道:“娘,以后你和爹的葬礼上,我一定真情实感地哭,绝对不请哭灵人。”

郑玉兰:“呸呸呸,说啥话呢?晦气不晦气?你个小兔崽子就盼不得我好!”

宝珠不愿意说话了,酝酿出的情绪,被她这句话冲得一干二净。

话不投机半句多,多读书果然没错,和娘这种大字不识一个的人真说不到一块去。

仪式结束后,主人家给在场的人,每人分发了一份点心,即用油纸包的馒头。

简单地修整了下,早上九点整,丧葬队就出发了。

“男孝子”走在最前端开路,四个抬棺人抬着四百来斤重的棺材紧随其后,“女孝子”跟在棺材后头,其后根据亲疏远近,亲属朋友们两三人一排跟着,连成条长龙。

参加葬礼的亲属们腰间绑上白色的孝带即可,亲缘关系较近的人家,还会佩戴白花,女方戴在头上,男方则戴在胸口处。

丧葬队绕着村子走一圈后,主人家们带着棺椁坐车上了火葬场,火化后再赶至墓地进行安葬仪式。

余下人可回祠堂待着,亦或是原地等待,等主人家们回来后,丧葬队再敲敲打打地回祠堂,佩戴的假花以及孝带等物皆换成红色的,亲近的妇人家还换上了红色百褶长裙。

回去后,差不多中午十二点,整修一翻便可开席了。

母女俩人早早地偷闲去了,早在九点,殡葬队出发后不久,她们就溜走了。

她们不好回祠堂里坐着等,于是一拍即合,上街买点吃的。

路上随便挑了个依伯问路,很快就找到了间小卖铺,母女俩买了份爆米花,炒瓜子以及米花糖,一人抓着个旧报纸卷成的漏斗状“杯子”,边吃边逛。

龙田镇不如兴安镇富庶,因此店面没多少。来来回回逛了好几条街,她们也无大感兴趣的。

倒是碰上一个卖光饼的,六十岁的大爷,挨着路边停了辆自制的小推车。

推车分上下两层,下层搁着个简易炉子,中间隔着铁板,切出了适口的圆洞,上面架着口石锅,石锅内壁紧密地贴着烤好的光饼。

光饼是常清市的特色小吃,以面粉、碱面、盐巴调配和成,中间戳上一块硬币大小的洞,表面再撒上白芝麻,“啪叽”一下用力贴上石缸,均匀密集地排布后,烤制即可。

光饼的香味弥漫了整条街,母女俩有一段时间没有吃光饼了,于是各自买了一块。

光饼之所以叫光饼,源自一段传说。

据说明嘉靖年间,戚继光曾领军在此平定过倭寇。袭击敌军时,难以生火做饭,因此自制了北方的干粮。内里留一个洞,是为用绳子串起,吊在脖子上,随时可以吃上一口,方便又顶饿。

表面酥脆,内里松软,咬上一口,极是满足。

时间还早,母女俩于是坐在街边的石凳子上,吃东西消磨时间。

于此同时,一名二十几岁的年轻小伙推着个架子车来了。架子车上放了爆米花机,以及玉米粒等原材料。

这条街不宽,大爷的推车占据了大半的路,小伙的架子车推不过去。

大爷坐在自带的矮板凳上,翘着二郎腿,冷哼了一声,把头别至了他处。

小伙擦了擦额头上的汗,随后上前好声好气地说道:“大爷,你能不能把推车往前面挪点?就前边路口那就好了,我的架子车推不过去了,谢谢您啦。”

大爷依旧没拿正眼瞧他,鄙夷地睨看了他一眼后,说道:“你家的路吗,就要我挪车?滚一边去,别影响我做生意!”

他的下巴抬了抬:“那边不是路吗?非得往我这条路上挤,你是缺胳膊还是少腿啊?年纪轻轻的懒成这样!”

上一篇:梦春下一篇:送我一阵风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