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的作品也很优秀, 《冰山下的火种》, 哦,太棒了, 我从来没见过那么大的树脂画作品, 甚至都不能称之为画了,太棒了, 因为作品的特殊性, 为了更好的展示, 被放在偏厅的一处正中的位置。”
就像沈青洋曾经说过的那样, 他这次真的弄了个大型的玻璃缸来弄自己这次的作品, 连着架子一起足有两米高的鱼缸里是一整座冰山看起来非常的震撼。
而他能脱颖而出的一点是将冰山透视了,让人能从寒冷的蓝色中看到位于冰山下似乎在翻滚流动的岩浆,再加上以水面为界限分为上下两部分的设计, 更是做出仿佛微缩实景一样效果。
前两者的评价都不错,唯独于敏的作品不太尽如人意。
虽然也入选了, 展出的地方却是那种镶边位置。
“因为出现了同类的作品, 兔国民间也有一个竹编高手私人投稿, 一路过了海选、初选和复选, 在所有展出的作品中都是中游的位置。”
这种巧合对于敏来说是个不幸,艺术品最怕的就是同类作品对比。
对此温荑和沈青洋有些为小伙伴难过,没想到于敏却很想得开。
“同是弘扬传统手艺,他能做的比我好,说明我还不够强,输了就是输了,没什么好遗憾的。”
于敏其实一听威廉描述他就大概知道是谁了。
他早就知道国内有一个比他年轻的人在竹编上的创造力很强,他见过那人的作品,对竹编的演绎完全是与传统相悖的。
最擅长用竹编做的人体雕塑,是国内艺术圈跨界的奇才。
于敏输给他也不冤。
威廉倒是对那位偏西式化的竹编作品有些不感冒,如果是他来选他更爱于敏的作品。
不过艺术就是这么回事,审美是比较私人化的东西。
直到第二日正式展出,温荑他们才看到那壮观的一幕。
而且不止是他们三个年轻人,就连长辈都看的目不转睛。
整个场馆就是一座三层的独栋,里面展出了来自世界各地数千件作品,每一件在温荑看来都是不弱于《无题》的精彩,带入评选身份,这才承认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学的东西。
光见识这一点就差得太多了。
所以这次他们来了就没走,一直在L市待到双年展结束。
期间每天温荑三人都会离开酒店来到展馆,从开馆到闭馆,完全把着当成了珍贵的学习机会。
期间威廉作为内部人还一直不间断的为他们转述三人作品的意向情况。
第一天,温荑的作品就有3人缴纳了意向金,沈青洋1人,于敏无。
第二天,温荑5人,沈青洋2人,于敏无。
……
直到最后一天。
温荑的作品已经有130人缴纳意向金,沈青洋25人,于敏5人。
幸运的是于敏的作品虽然展出的位置不太好,但还是有不少慧眼识珠的人,成为300余件进入拍卖的作品之一。
温荑的作品虽然意向人最多,她却没有骄傲。
因为她发现有很多想购买《无题》的人都是无缘《等雪的人》的藏家,这一波她纯属是被带飞了。
当然,在威廉张章这些了解情况等人看来,温荑作品优秀才是其主要原因。
不过他们解释了很多遍都无法让温荑承认自己足够优秀,也就放弃了,选择不打破这种谦虚的美德。
终于,到了拍卖的日子。
大不列颠的拍卖会和国内不同,一连七天,举办的时间都在晚上,之前还要进行一次晚会,所有参与拍卖的人都要先来参加晚会。
这也是艺术者与金主之间的一次亲密沟通吧,毕竟很多自诩眼光卓绝的藏家都喜欢在艺术家不太出名的时候捧他们,这样等对方成名的时候自己就可以得到伯乐的称赞。
说不定还会在千百年后得到不朽的演绎。
艺术者自己也乐于有这样一个场合阐述自己的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希望能找到更多认可他们的人,毕竟搞艺术也要吃饭啊,总不能去指望身后名。
温荑虽然不靠伯乐吃饭,也不排斥这种能让传统手工艺和东方文化被更多人认可的机会。
她在宴会厅与无数人点头回礼,偶尔还能聊几句。
可能是所在语境的便利,温荑经过一个月的熏陶竟然还练就了一口半生不熟的国际语,日常交流已经没有问题了。
“嗨,温!”亨利爵士见到温荑,笑容洋溢起来,热情的上前。
温荑也配合的和这位很欣赏自己的大藏家互相用自己国家的礼仪问好。
亨利爵士见她身着一身色泽亮丽的汉服,行叉手礼,眼前便是一亮。
一连串的夸赞就冒了出来。
温荑在这一个月里与亨利爵士在展馆中偶遇了几次,也习惯了他这种很有本土绅士风格的夸赞,从最开始的不自在,到现在学会了欣然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