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到这份上,苏蕊也没再客气。
她从包里拿出份文件,“李大哥,你看看这份报告。”
李华好奇结果,翻开一看居然是化验报告。
原来那天从派出所出来,苏蕊想了半天,解决白燕不是当务之急,还是得尽快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她拿着自家的食材,每样随机取了一点,送到市里专门的机构化验。
特意花了大价钱加急,这都快一周了,总算拿到这份报告。
苏蕊把自己的打算,跟李华商量,“李大哥,我想站在科学的角度,从选料到加工,解释苏记现在所面临的质疑,”说着又从包里掏出张纸。
苏蕊装作十分不好意思的说道:“这是我写的文章,李大哥你帮我看下,这样投稿可以被录用吗?”
李华原本对苏蕊的文章没报啥希望,心想要是写得不差,最起码做到语句通顺,他就把这篇稿件收下,回来润色一下发表出去,全当回报苏蕊送的邀请函了。
没想到,通篇读下来,用词精准,逻辑严密,文风科学又不失趣味,只要是认字的人都能读得懂,特别适合科普。
“你这水平,哪还需要我指导啊?”没发挥到作用,李华莫名有些失落。
又有些纳闷,苏蕊一个高中没读完的小姑娘,上哪练得这份文字功底。
苏蕊摸摸脑袋,羞愧说道:“当初年纪小,不知道读书的好处,现在出来了,越遇事越觉得道理都在书里,所以我平常有时间,都会看看书,瞎写一些东西。”
李华被苏蕊上进好学的精神感动了,不住点头,“是这个道理,活到老学到老,只要你愿意学习,什么时候都不晚。”
“我想等到明年夏天,重新回去读高中,考大学一直是我的梦想,我想努力试试!”苏蕊表现的特别积极向上。
“好!”
本来就对苏蕊很欣赏,现在的好感度更是蹭蹭往上涨,李华没犹豫,许诺道:“你这样的情况插班进去可能BBZL 有些麻烦,这样,你先回家准备,好好看看书,县一中校长是我同学,回来我跟他打声招呼,只要你能通过入学考试,继续往上念书,绝对没问题。”
苏蕊惊喜感谢道:“那真的麻烦李大哥了!”
“这有啥,”李华摆手,“能不能考过,还是得靠你的真本事,真能招收到一个好学生,我那老同学保准还得感谢我。”
苏蕊笑,指出几处写作上的困惑请教李华,李华教的十分开心。
聊得尽兴,李华只觉苏蕊特别有灵气,有些地方他只要稍稍点拨一二,立马就能领悟到,甚至有些地方,苏蕊的见解让他都眼前一亮,李华一拍大腿,恨不得引为知己。
李华自觉通过一个人的文风,了解到一个人性格,越发痛恨那些为了竞争生意,故意抹黑苏记的人,想了下,干脆带苏蕊去见领导。
苏蕊心中一喜,赶忙跟上。
李华让苏蕊在外面等着,他先进去,等会说好了再来喊她。
苏蕊乖乖在外面等着,没一会,李华出来唤她。
终于见着了新报领导,苏蕊直觉这是一个纯粹的利益人,不由心中一松。
苏蕊落落大方伸出手,“领导您好,我是苏蕊。”
客套寒暄两句,苏蕊将邀请函和文章,递过去。
领导早就听李华说明了原委,报社原本就接收投稿,加上他看过苏蕊的文章完全没有任何问题,甚至高出了他们要求的水平,有啥不同意的。
苏蕊见人收下,心里放松下来,今天的任务算是完成了一大半。
三人聊得正好,苏蕊适时问道:“孙主任,我翻看过新报的刊物,特别喜欢《杂记》,现在怎么好久都不出刊了?”
孙主任叹口气,很是心痛,说得很坦诚:“很多原因,缺人缺稿件缺经费,所以现在停刊了。”
别看报社的主编风光,但其实辛苦大半辈子,日子却过得不上不下,孙主任咬牙动用人脉和身份,想要办个私人刊物,谁成想需要投入的太多了,还没拿回成本就半路夭折了。
苏蕊心里一喜,她等的就是这句话。
苏蕊十分痛惜,“以前没出过县城,眼里所见只有脚下的一亩三分地,第一次看杂记时,完全被文章里描绘的外面世界所吸引,知道外面的世界原来是这样精彩。”
苏蕊越说越激动,把一位忠实读者表现得淋漓尽致,“我读着一篇篇文章,就好像走出了小县城,跟着作者一起游历了河山,代入感实在太强了!每一篇我都反复看了无数遍。”
一些文章中的句子,苏蕊张口就来。
李华正是《杂记》的主编,这是他独立负责的刊物,里面投入了许多心血,现在亲耳听到苏蕊的肯定,他简直高兴坏了,一边又愈加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