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纨擅女红,虽不算精通,但胜在见识广博,天下的花样儿,竟没她不知个一星半点的,而探春敏于书道,思来想去,选了些李易安、柳如是、薛涛、谢道韫的诗作,给巧姐儿那样大的小姑娘写了一本习字用的字帖,迎春画了她时常思索练习的棋谱,而黛玉和湘云自不必说,编了本诗作入门的选集。
书院开办起来,一切都是新奇的,众姐妹编写的书目很快经黄夫人之手送入京城文人雅士之中,如同当初的讲谈社一样,没几日就传遍了四九城的每一个角落。
黄夫人虽是名义上的书院掌院,但每每遇到难以决断之事,还得传信到宫里问妙玉的意见。可有时事从紧急,来不及等宫里递出信笺来,妙玉便为黄夫人选了个帮手。
这一日,黄夫人带着探春和黛玉往书坊送手稿,从轿子里出来,探春就跟在黄夫人身后连声打听:“今儿书稿能印上多少本?每一本要定多少钱?盈利几何?”
黄夫人笑着说:“难怪十三福晋夸三姑娘有经世致用之才,可代我理书院杂事。我先前只道讲谈社请三姑娘任管事,是因为三姑娘工诗善书,原来三姑娘的才能却在这一处啊。”
探春赧然地笑了,三人往书坊里走,却听见远远大街上传来一阵隆隆马蹄声响。
书坊老板揣着手走出来,见黄夫人和黛玉、探春都扭头往大街方向看,便笑道:“夫人不知么?今儿是雍亲王和十三皇子前往江南筹钱赈灾的日子。”
黄夫人眉头蹙起来,喃喃道:“江南,怎么会让他们两去?那江南,可是八阿哥的地盘啊。”
第42章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往江南去,沿运河而行,顺水而下,也不过三五日光景,瓜州渡口上下了船,早有小吏牵马车过来,胤祥和胤禛是白鱼龙服而行,仅带了数十个随行精兵,市井之间难免有那些心怀不轨的小人,不便像在京城市那样策马飞驰。马车里很是窄小,坐垫硬得硌人,亦不透风,胤祥往侧面让一让,将小窗前的位置让给胤禛。
“十三弟有心了,”胤禛没跟他客气,坐下后展开一张手卷,“咱们此行先去扬州,找江南巡盐道贾大人。”
“贾大人?”胤祥皱了眉头,“跟宁荣二府是什么关系?”
“贾雨村,湖州人士,并非金陵一族,和贾府也只能算是远亲吧,”胤禛顿了顿,“前巡盐御史林如海,康熙二十三年的探花,十三弟可知道?”
“略有耳闻,娶了贾政的胞妹,前年去世的吧。”胤祥回答。
胤禛点点头,“贾雨村便是由这位林探花举荐到贾府的,后得工部侍郎贾政提携,官至应天知府,就在两个月前,刚刚调到扬州任江南巡盐道。”
胤祥若有所思,“那贾府如今已是内囊中空……兆佳尚书的夫人,似乎与贾府往来频繁。”
“兆佳福晋和贾府走得也很近吧?”胤禛笑了笑,“话说回来,你大婚至今,似乎还从未带着福晋上我府里聚过,我家乌拉那拉福晋倒是问了好几次。”
胤祥垂了垂眸子,决定对后半句话听而不闻,“兆佳福晋和贾府的姑娘们的确交好,说来奇怪……其实,我除夕那夜代太子爷送贺礼,竟在贾府碰见过她。”
“除夕夜?”胤禛讶然地看向他,“她怎么不在尚书府中过年,难道她不是兆佳一氏?”
胤祥淡淡摇了摇头,“我也不大清楚,还没来得及暗中查探,好在这段时日观察下来,她还算是个品行端正的人,只是时日尚短,不知她背地里会不会有小动作。”
胤禛神色冷然地说:“十三弟,你务必小心,一旦发现她有不对劲的地方,立刻告诉我。”
胤祥正要说话,却听马车外飘过来燕小进的声音,“四爷,十三爷,扬州驿站到了,请二位下车稍事休息,用个午饭吧。”
江南向来热闹,驿站里人来人往,随行的小吏们也都做了便衣打扮,混在人堆里。胤祥和胤禛寻了处二楼临街的小厢房,虽然不是城内的繁华酒家,但到底是人烟阜盛之处,菜色倒很精致,半只高邮的金葱麻鸭,四只圆溜溜的清炖蟹粉狮子头,荷藕上浇了桂花蜜,软烂绵密,另有一大盆热腾腾的江南籼米,配一小碟腌制的佛手芽姜下饭。
“对了,”胤祥放下筷子问,“我方才下车时清点了一下人手,除了从京城带出来的二十五个精兵侍卫,扬州只拨了十个小吏,”他放下筷子,“就这点人,够我们行动么?”
“自然是不够的。”胤禛尚且惬意地啃完了一只鸭腿。
“四哥有办法?”胤祥歪了歪头。
胤禛将啃完的鸭腿骨扔到桌上,偏头向楼下看了看,只见远处官道上飞起一阵滚烟,一人一马朝驿站飞奔而来。胤禛笑了,手指朝那点人影指一指,“十三弟,说曹操,曹操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