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良对于闺女救了个人这件事并没有反对,甚至还说她做的好。
这个年代农村的人们大多都朴实,而且心地善良,又响应国家的号召,学雷锋做好事,所以对于闺女救了个人这件事他是很高兴的。
不过第二件事,他就没那么赞同了。
肖萍跟他说了娘家明天早上要去县城卖包子的事。
他的担忧有一部分和一开始肖萍担忧的差不多,怕她们做无用功,包子卖不出去,打击她们的信心。还有一部分就是担心他们的安全。
沈玉良去门外抽了支旱烟,有种深深的无力感。自己作为一家之主,就要担起养家的重任,如今还要让老婆闺女出去抛头露面做生意。
沈听荷看她爸也不是全然反对,于是走到外面劝他,说的还是跟劝她妈的时候说词差不多。
肖萍也在一旁说道:“玉良,你就让我跟小荷去试试吧,要是不行,我们以后就不去了。再说了,这自行车我都借来了,好歹也去试试吧!你要对我们做的包子有信心,小荷调的馅儿是真的好吃。”
母女俩劝了沈玉良好一会儿,他这才点头同意。
既然决定去卖包子,那这东西就得准备起来了。
晚上肖萍和沈听荷睡在了她爸妈的那张大床上,沈玉良则是在屋里打了地铺。
第二天天不亮,母女俩就起来忙活了。得先把面和好醒好,还有调馅,蒸好的包子还要放到保温的笼子里头不让热气散出去,这样跑去县城卖的时候包子还是热乎乎松软可口的。
在那二八大杠自行车坐后面放了两个竹筐,一边一个。竹筐里面沈听荷让他妈放了一层厚厚的小棉被包裹着,又在里侧放了一层干净的白布,这才把蒸好的包子放进去,然后盖上盖。
沈听荷估摸着她们这一趟行情不好的话估计得中午才能回来,于是走之前给霍沛留了包子还有熬的稀饭。
作者有话说:
PS:我们村子里就有一个老大夫炒这种粉末,村里人都找他换药末,小时候手上割了口子流血了就撒点这个,很管用。
第15章
前世的沈听荷是吃过苦的人,如今这种苦日子对她来说也没什么。
肖萍骑着自行车,她坐在前头,后头带着两筐包子。
本来沈听荷要骑着带肖萍的,但肖萍不肯,自行车上两个人带两筐包子,蹬起来有点费劲,她不想让闺女费这劲。
两个人闷头赶路,不敢在路上停歇,怕到时候包子不热了,影响口感。
武河村地属丰平县,虽然这村子发展不怎么样,可这县里还是有几个大厂的,沈听荷的目标就是这几个大厂,还有大厂附近的家属院。
这年头虽然厂子里有职工食堂,但每月要交十块钱,还要交些粮油,而且菜式基本固定,来来回回就那几个菜,很多人都吃腻了。
县里有一个食品厂,一个农机厂,还有针织厂、化工厂等等。沈听荷考虑了一下,决定先去农机厂附近转转。
农民要买农机种粮食,这种是必需品,农机厂的工人工资普遍高一些,还有化工厂,听说是可以生产电池的,那就更厉害了。
肖萍有些犹豫,还是沈听荷说道:“妈,这农机厂里头的工人赚的多,而且大多都是男人,出手说不定更大方一些。农机厂附近就是家属院,经过的人多,咱们先过去转转。”
肖萍觉得闺女说的有道理,母女俩一路去了农机厂旁边的一条路上停了下来。
这条路人流量大,因为旁边不远就是一个塑料厂。
此时天刚刚亮,肖萍和沈听荷到的时候已经看到厂子门口附近这条街已经陆陆续续有不少人在摆摊了,大多数都是卖早饭的,人家卖的更全面,有包子,有煎饼,有稀饭。
沈听荷没想到人会这么多,肖萍一看,好的位置已经占不着了,而且她们卖的只有包子,相对而言并没有什么优势。
然而来都来了,总不能掉头就走。
沈听荷安慰道:“妈,别担心,这卖东西卖东西,东西好是一回事,会卖也是一回事。”
沈听荷将自行车停到旁边,把两筐包子取下来装好,开始吆喝:“卖包子嘞,新鲜又好吃的菜包,不好吃不要钱,只要一毛钱一个!走一走看一看啊!”
这时候的家常包子素馅的大概一毛五一个,肉馅的两毛一个,沈听荷将价直接喊到了一毛一个,路过的难免有不动心的。
如今是早上,很多因为起晚了赶不上吃早饭匆匆出门了就会在这里买几个包子带到厂子里吃。
不一会儿沈听荷这小摊前就聚了几个五大三粗的工人过来。
“妹子,包子真是一毛一个?”
肖萍愣了下,这跟之前她俩商量好的价格并不一样,不过看到有人来问价,她赶紧道:“对对对,一毛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