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肖帝(快穿)+番外(178)

若是没人教,就能说出这样的话……张良仔仔细细地看了看嬴政,又看了看韩信。

韩信一摊手,露出一副爱信不信随你便反正与我无关的表情。

这话,不是他教的……张良开始认真地考量面前这位小公子说的话,至少,能说出这话的孩子,已经不能当成一个孩子来对待了。

“不知公子,当如何为天下谋生路?”

他曾见过十二为相的甘罗,自己也曾是韩国有名的天才少年,并不会因为面前这孩子的年龄,而无视他的出色。

毕竟,能够在他和韩信面前,还敢“大言不惭”地要求他们选他辅佐他逐鹿天下,成为天下共主的“孩子”,绝不会是个普普通通的孩子。

就不知道,这天下百姓谋生路的大话,说得容易,如何去做,却是连张良自己都不敢想的事。

他曾经以为,刺秦王除暴君,推翻暴秦光复韩国,便可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可事实上,韩王安并无大才,暴秦虽灭,霸楚当道,天下英雄逐鹿之间,依然生灵涂炭,百姓苦不堪言,任他殚精竭虑,却只见四面焦土,竟无一处安居之地。

甚至连曾经答应他约法三章的汉王刘邦,在攻下楚都后都原形毕露,沉醉美人权势之中,浑然忘了曾经应允过他的事。

在他心灰意冷已然决定退出,只是尽人事地来为汉王做最后一点事时,却不想听得个三尺小儿的招揽,他对上这公子盈黑白分明的一双眼,恍惚间,竟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让他没有对这小儿的大话嗤之以鼻,而是认认真真地跪坐于前,洗耳恭听,且听他有何高见。

嬴政对他这般认真聆听的态度很是满意,不紧不慢地说道:“百姓所求,无非温饱二字,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不知成信侯可愿辅佐与我,安天下以养万民?”

没有人,比他更了解张良。

哪怕前世他们不曾真正对面相识,但嬴政重生后曾与少年张良共事数年,见过最纯粹的少年时代,再看后世对他的评价,及至此时再次相逢,从他疲惫的神色和淡然的眼神中,嬴政看得出他的失望与沮丧,茫然与孤独。

人都说汉初三杰,张良运筹帷幄,韩信战略无双,萧何治国安邦,可韩信善征战不善权谋,功高盖主且不思自保,萧何智有余而仁不足,唯有张良,智勇仁兼备,功成身退,方得以善终。

可嬴政却知,张良的淡泊名利,功成身退,不仅仅是为了避讳刘邦的忌惮,更重要的是看清了刘邦的为人,作为韩国五代相国后人,他最初忠于韩王,以复韩为目标,为刘邦出谋划策,也是为了复韩之志。

直到项羽杀了韩王安,刘邦收留张良,承诺为其复仇,张良这才真正投入汉王麾下,为灭楚兴汉而殚精竭虑。

然而无论是在这次刘邦刚刚攻下楚都收服五诸侯就原形毕露,沉迷酒色之中,对张良劝谏权当耳旁风,还是在开国后就大肆封刘姓王而杀异性王,都让张良大为失望,才会“淡泊名利”、“功成身退”,可在关键时刻,他依然会站出来,扶立太子刘盈,稳定朝局,始终没让刘邦的“任性”毁了大汉开局。

他在退出朝堂后再次复出辅助太子,亦是因为太子仁善,而他对刘邦的失望,依然保留了一点点期望,希望一个仁善的太子继位后,能够让天下百姓安生。

张良所求,从来不是什么功盖天下,什么权势财富名利,只是与生俱来的忠,心怀天下的仁,拔剑而起的勇。

哪怕他那一箭,刺的是当年的秦王,嬴政亦不曾怪他,反而更为欣赏青睐与他。

故而今生,哪怕换了刘盈的壳子,嬴政也不愿委屈了他,让他再给刘邦那痞子出谋划策,干脆就一脚踹开那个不仁不义的挂名“老爹”,让这些有勇有谋的良臣名将为他效力。

这一言既出,不光是张良,连韩信都眼放异彩地看着他,难以置信之余,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若能真如他所说,能让天下百姓得以温饱,便可得天下民心,如此大仁大义之君,他不得天下,谁人可得?

两人都是经历过乱世艰辛之人,见过无数饿殍曝尸荒野,也曾为穷途末路食不果腹,知晓民生艰难,当然明白让“天下百姓得温饱”是一件千难万难之事,可对他们来说,封侯裂□□享富贵的承诺,都不如这“温饱”二字来得实惠。

张良甚至激动得连声音都有些颤抖,深深地望着他,问道:“敢问公子,欲如何让天下百姓得温饱?”

这题对嬴政来说,错过一次,看过张良自己出正确答案,答来更是毫无难度,轻描淡写间,斩钉截铁字字珠玑。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